人們一直認為高血壓是成年人的疾病。但現在,兒童的高血壓已不鮮見,其發生率在5%%左右。 與成人一樣,兒童高血壓也可以引起中風、心力衰竭和腎病。有很多因素可以導致兒童高血壓,包括童年肥胖、缺乏體育鍛煉、高鹽飲食、兒童糖尿病、心腎等先天性疾病、鉛中毒等。 其中,高鹽膳食是最為顯著的一種。鹽的進食并不直接影響血壓,但是高鹽飲食能影響腎功能。腎臟對調節血壓水平起著一定的間接作用,腎臟問題經常導致心臟舒張壓和收縮壓讀數同時升高很多。 研究人員發現,高鹽膳食從4歲起就可能升高兒童的血壓。他們認為,減少
哈醫大一院兒外科專家許芝林教授指出,除了極少數小型腹股溝疝的患兒在出生6個月內有可能自愈外,絕大多數即使通過服藥或打針也不能痊愈,唯一的根治方法就是手術治療。 由于嬰兒的腹肌可隨身軀的生長而逐漸強壯,疝氣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因此一歲以下的嬰兒可暫不手術,隨時觀察病情的變化。當疝塊突出時,及時將其還納,或在醫生的指導下用棉線束或用繃帶壓住腹股溝管內環,可防止疝塊再次突出,避免手術治療。如果患兒超過一歲,至三歲時疝氣還不能自愈,則多半需要手術治療。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疝塊會越來越大,如果能及時回納,問題還不大,但若稍用力甚至站立時疝塊就出現,往往會影響正常生活。 小兒疝氣最大的危險是當孩子劇烈哭鬧或突然用力時,腹內壓突然增加,腹腔腸管突出過多,或有些患兒長期應用疝帶使疝囊頸經常受到磨擦變
關于預防接種,因為涉及一些專業性的內容,所以即便醫生已經交待清楚了,爸爸媽媽還是會遇到拿不準的情況。 預防接種的誤區 誤區1:寶寶接種疫苗仍然感染了疾病,疫苗失靈了。 正解: 全世界已有數以萬計的兒童通過接種疫苗,獲得脊髓灰質炎、麻疹、白喉等疾病的免疫。保質期內、正規廠家出的疫苗是有效的,這一點勿容置疑。 嚴格地說,疫苗對絕大多數人起作用,但對極少數人來講,他們對疫苗沒有任何反應。接種疫苗獲得的免疫率為85%以上,不接種疫苗獲得的免疫率為零。 誤區2:只要做好計劃內免疫就足夠了。 正解: 國家納入計劃免疫、有統一免疫規程的疫苗只有7種,即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白百破”三聯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流腦和乙腦疫苗。這7種疫苗兒童必須普遍接種,費用由政府負擔。 其他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則由
接種前要做什么? 1 帶上預防接種證,以便醫生了解情況,防止打重或漏打。如果你是第一次帶孩子打預防針,別忘了主動要求建立預防接種卡。 2 接種疫苗前一周要精心照顧寶寶,減少感冒的發生。如寶寶有不適癥狀,等康復后再接種疫苗。 3 正在發熱,特別是高熱或伴有明顯的全身不適的急性癥狀時,應暫緩接種疫苗,以免接種后加劇發熱性疾病。急性傳染病的潛伏期、前驅期、發病期或恢復期若接種疫苗,有可能誘發或加重原有病情。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也需推遲接種,待好轉后補種。 4 過敏性體質的人接種疫苗常會引起過敏反應。如果你和愛人存在過敏體質,寶寶也很可能是,對雞蛋過敏的寶寶很多疫苗不能使用,因此打針前要對醫生說清楚。 5 接種疫苗前對醫生如實回答寶寶的情況。比如是否有發熱,身上
12年前,5歲的挪威多動癥患兒斯格伯恩被所在的幼兒園評價為“智力遲鈍,發展遲緩”,但如今,17歲的他正在上高中,是班上最優秀的學生之一。媒體報道說,這得益于挪威一個專門為多動癥兒童制定的飲食實驗計劃。 或存在新陳代謝障礙 挪威科學家艾香德曾指出,患上多動癥的兒童可能存在新陳代謝障礙,他們不能消化類似干酪素(存在于奶類食品)等蛋白質和谷類食品所含的麩質,導致體內的縮氨酸(可在尿液中測量)過多,從而導致對大腦的智力損害,情形有點類似吸食鴉片。為了論證上述理論,自1996年起,挪威小城斯塔萬格的幾名教育學家和科研人員開始了一項針對多動癥兒童的飲食實驗。 據報道,參加這項實驗的23名兒童年齡在4歲到11歲不等,都患有嚴重的多動癥。斯格伯恩就是這23名兒童中的一員。研究人員要求這些孩子的父母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遠離奶類和谷類食品。實驗一
青少年脊柱側凸在各種脊柱畸形中最為常見。按病因大體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由不明原因引起的特發性脊柱側凸,另外一種是由各種疾病如先天、代謝、神經及肌源性等引起的非特發性脊柱側凸。其中,特發性脊柱側凸更常見,占全部脊柱側凸的80%左右。 對脊柱側凸的早期發現和診治可糾正側凸,阻止病情加重。家長如何早期鑒別自己的孩子是否患有脊柱側凸呢? 一是在洗澡時注意孩子背部是否對稱、是否有局部隆起等,如有懷疑,可讓孩子向前彎腰,保持膝部伸直,雙上肢下垂,手指對齊,手掌合攏。自己站在孩子身后,如有病變,椎體的旋轉可致后背一側增高不對稱。如果從孩子面前觀察,可見胸部乳房和胸廓不對稱。 二是檢查皮膚是否有異常毛發、色斑或瘤樣突起。異常毛發常提示存在有脊柱裂等畸形,而色斑或皮下多發包塊則提示有神經纖維瘤等病的可能
感冒前期如出現鼻塞、流涕、全身酸痛癥狀,可用熱鹽包按摩方法治療。將食鹽、生姜、蔥白、艾葉混合在一起,放入鍋中炒熱至80℃左右,并迅速放進一個白布袋內,扎緊袋口,趁熱用鹽包按摩身體腰背部、胸腹部及雙下肢。 食鹽、生姜、蔥白、艾葉都有辛溫驅寒、防止邪氣侵入身體的作用,合在一起炒熱后藥性更容易發揮。用加熱過的鹽包按摩身體,可使身體發汗,驅除體內毒素,激發人體抵抗力。鹽包可以反復使用,每次使用前都要炒熱,每天按摩1~2次,每次15~30分鐘,堅持3~7天。如果感冒未見好轉或加重了,要及時就醫。
提到高脂血癥,一般總認為它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兒童是不會患這種病的。但是近一二十年來,高脂血癥的發病年齡在逐漸提前,甚至在幼兒和小學生中也屢見不鮮。兒童期的高脂血癥可以延續至成年,所以了解兒童高脂血癥的防治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易被忽視 我國內地成人高脂血癥患病率已達18.6%,目前約有1.6億血脂異常者。如此眾多的成人高脂血癥也往往是由兒童時期發展而來的。在我國華南地區,兒童少年高脂血癥者為5.3%。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小兒心血管的專家日前公布了一項該市近2萬的血脂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兒童高脂血癥患病率為9.61%。由于兒童患血脂異常往往是在體檢測定血脂時才發現的,因此容易被忽視。 危害嚴重 血脂異常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臟猝死和缺血性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可以導致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加速,對身體造成隱匿、逐漸、進行性、全身性和
近日,網上曝出山東聊城一位不到4個月大的嬰兒注射HIB疫苗后死亡,這一消息引起各界的關注。 市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負責兒童預防接種工作的副主任護師劉洪珍介紹,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按時接種疫苗,常常有意隱瞞病史。 “這樣會給孩子帶來生命危險。” 劉洪珍介紹,她接診到一 位6個月大的嬰兒,孩子嘴唇青紫,眼睛深陷。經再三追問,家長才說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因孩子生病,醫務人員會拒絕接種疫苗時,大部分家長表示不能理解。家長認為,如果不能打預防針,孩子得了這類疾病怎么辦?劉洪珍稱,預防接種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很重要,但患病的孩子接種疫苗后可能有生命危險。 劉洪珍提醒家長,在帶孩子預防接種時,一定不要隱瞞孩子的病情,以便醫務人員把握。 1.有免疫缺陷或進行免疫抑制劑(如腎上腺皮質激素、放射療法、抗代謝化學療法)治療時不能接種活疫苗
涼爽的秋風一起,年輕爸媽的心也跟著清爽起來,因為寶寶終于躲開了煩人的酷暑,可以從容地吃飯、睡覺了。但如果爸媽在這個初秋時節真的掉以輕心的話,你的寶寶就可能在涼爽的秋風中再次“中暑”!近日,記者走訪哈市各醫院兒科門診時發現,立秋過后,高熱發病的患兒明顯增加。據某醫院兒科專家趙教授介紹,初秋是多種疾病的高發季節,其中有些病常以突發高熱為主要臨床癥狀,患兒體溫多在39℃~40℃以上,且發病急,病情重。若不及時診斷和治療,有的病甚至可以危及寶寶生命。所以,家長們在初秋時節,更應照顧好你的寶寶。 中毒性菌痢防不勝防的“不速之客” 記者了解到,該病主要因為寶寶在涼爽的氣候中,室外活動時間加長,在玩耍中個人衛生很難保證的情況下進食所致。 專家介紹,初秋是痢疾桿菌的繁殖高峰期,如寶寶不注意吃東西時的衛生,極易因痢疾桿菌
常聽有的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愛吮手指頭,想盡辦法制止效果也不理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口腔科醫生說,一般情況下,吮手指頭是寶寶1周歲半以前的正常生理現象。如果3歲以后仍有吮吸手指的習慣,就要注意了。因為吮手指頭如果不及時糾正,將出現牙面畸形,引起上下牙齒錯位,導致無法對齊。進行治療后,如果不良習慣不能徹底糾正,仍會復發。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吮手指造成前牙接觸角不充分,又會繼發吐舌頭,所以家長要充分重視。 醫生建議,家長可以在家里想點辦法,比如在被吮吸的手指上涂抹一些帶苦味、對身體無害的物質,試著讓寶寶改正,如果仍不行,可以到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戴一個唇擋矯治器進行矯正。
應急處理: ▲進行床邊隔離、對吐泄物消毒 ▲吐泄嚴重者,適量飲用鹽開水 ▲及時到醫院就診,遵醫囑治療 ▲飲用開水和食用蒸煮熟的食物 ▲消毒餐飲器具 ▲密切接觸者服藥或應急接種疫苗 疾病預防: ▲飯前便后要洗手 ▲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凈,不吃腐敗變質食物 ▲不生食海、水產品 ▲熟食要嚴格蒸煮 ▲消滅蒼蠅、蟑螂及老鼠 高危人群可接種甲肝疫苗、傷寒疫苗等 食源性疾病的預防 1、災區不能吃被水浸泡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的罐頭類食品外都不能食用;已死亡的畜禽、水產品;壓在地下已腐爛的蔬菜、水果;來源不明的、無明確食品標志的食品;嚴重發霉(發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麥、玉米、花生等;不能辨認的蘑菇及其他霉變食品;加工后常溫下放置4h的熟食等。 2 要正確加工食品糧食和食品原料要在干
呼吸系統疾病 提醒:養成“兩勤一少”好習慣:勤洗手、居室勤通風、少去人多的公共場所,同時多喝水,補充維生素C。 穿太多反而易染凍瘡 提醒:御寒衣物過多會削弱孩子對寒冷的適應能力,而且因限制運動,末梢血液循環不夠,反倒更容易 長凍瘡。除適當給孩子穿衣防寒外,上午十時、下午四時左右均可讓孩子做戶外運動,經常搓手、跺腳,用熱水泡浴都能防凍瘡。 捂太嚴易致蒙被綜合征 提醒:1歲以下的嬰兒極易發生蒙被綜合征,主要原因是家長給孩子蓋得過于嚴實,而嬰兒新陳代謝快,大量出汗造成脫水,很容易導致缺氧、休克,嚴重的還會發生多臟器功能衰竭。這種病救治的成功率低,愈后致殘率高,但是卻可以避免,家長應適量給孩子穿衣蓋被,
孩子從滿月后就出現頭發打片長且有枕禿,可能是佝僂病的早期癥狀。佝僂病,早期一般從出生三個月有的甚至出生一個月后,就出現枕禿、環形脫發,6~7個月時,可能會出現雞胸、漏斗胸、內眼外翻等,1歲多時走路出現O形腿、X形腿。 預防佝僂病,只補鈣是不行的。一般從孩子出生15天以后就應補充維生素A和維生素D,俗稱魚肝油,尤其是早產兒,更應補充魚肝油,補充的量要比正常足月兒大一倍,補充期間應注意觀察,在孩子拉肚子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加量,若補充魚肝油后效果不好,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一旦出現雞胸、漏斗胸等骨骼發育異常時,再恢復就很難了。
近日,網上曝出山東聊城一位不到4個月大的嬰兒注射HIB疫苗后死亡,這一消息引起各界的關注。 市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負責兒童預防接種工作的副主任護師劉洪珍介紹,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按時接種疫苗,常常有意隱瞞病史。“這樣會給孩子帶來生命危險。” 劉洪珍介紹,昨日上午,她接診到一位6個月大的嬰兒,孩子嘴唇青紫,眼睛深陷。經再三追問,家長才說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因孩子生病,醫務人員會拒絕接種疫苗時,大部分家長表示不能理解。家長認為,如果不能打預防針,孩子得了這類疾病怎么辦?劉洪珍稱,預防接種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很重要,但患病的孩子接種疫苗后可能有生命危險。 劉洪珍提醒家長,在帶孩子預防接種時,一定不要隱瞞孩子的病情,以便醫務人
剛剛出生的寶寶是嬌嫩,脆弱的,她需要媽媽的精心呵護。而媽媽們也希望孩子平平安安,免受疾病困擾,同時,媽媽也在動腦筋——如何提升寶寶的抗病能力? 雖然不夠強壯,但幸運的是寶寶一出生就從母親那兒獲取了一些抗體,正是這些抗體,構成了寶寶成長過程中的第一道防御系統,所以新生寶寶并不容易得病。可惜的是,這些抗體也有“耗盡”的時候,這時嬰兒會突然表現得容易生病起來,與此同時,寶寶也在完善自己的免疫系統,剛開始它的抗病能力很弱,隨著寶寶的逐漸長大,寶寶的免疫系統才能真正承擔起與病毒、細菌作斗爭的重擔。 那么,如何盡快幫助寶寶完善免疫能力呢? 一、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飲食 研究發現,母乳喂養的孩子患腦膜炎、肺炎等疾病的概率比非母乳喂養的嬰兒低。而且,母乳喂養4個月以上的孩子,得兒童期癌癥的情況也相對較少。這是因為母乳中有著豐富的增強免疫力的物質,僅在母乳
隨著炎熱的夏季來臨,一些孩子出現了嘔吐、腹痛、腹瀉癥狀,還有一些孩子持續發熱,厭食、流涎、咽部及口腔出現皰疹,有的孩子發熱伴有皮疹,因此,父母都非常著急,不知怎么辦才好,下面就談談夏季兒童常見病的防治。 夏季兒童常見病有三大類,一類為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胃炎、腸炎、痢疾等;另一類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的有皰疹性咽炎、咽結合膜熱等;還有一類為傳染病,如水痘、猩紅熱、流行性腮腺炎等。 急性胃炎、腸炎是夏季最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主要原因為飲食失調,如進食過量的冷飲、水果等。臨床主要表現為嘔吐、腹痛、腹瀉、不思飲食,嚴重的會出現脫水、電解質的紊亂,如果進食了被細菌感染的食物,還會出現發熱、寒戰,嚴重的還會出現驚厥。一旦出現了上述癥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便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 俗話
誘發動暈癥的因素很多,針對幼兒的部分,可分為外在、內在兩方面來談。當然了,當內外因素同時并存時,相對會提高動暈癥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 內在因素 1.體質:有些人天生平衡系統受激發的閾值較低,故當視覺跟前庭覺稍微有點不協調,便易受激發而產生眩暈感,當然這部分還要考慮到客觀環境有無其它影響因素。 2.身體狀況:搭乘交通工具時,若本身正好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因病毒感染常會有機會侵犯內耳即前庭平衡系統,那么可能就比平常容易暈車。而在這之前,如果吃太飽或攝取難消化的食物,如碳酸飲料、牛奶等,造成胃脹,接著只要副交感神經稍受刺激,將導致胃酸分泌,更容易引發嘔吐。此外,睡眠不足、焦慮刺激、神經質、胃腸狀況不佳、頭痛均為影響因素。 3.遺傳:父母或家族史若有非常厲害的暈車病例,孩子發生動暈癥的比例相對較高。 4.自我暗示:平時常暈車
培芝專家服務熱線曾接待過這樣一個媽媽。這位媽媽姓顧,33歲才產下一男嬰,全家人都很開心。顧媽媽卻憂慮上心頭:現在都提倡母乳喂養,可自己的奶水少之又少,所以心里老覺得對不起孩子。這孩子的身體也確實弱得很,毛病也不斷,平時天氣稍有什么變化,就會傷風感冒,一鬧就好些天。這兩年來,折騰個沒完。媽媽的心里非常著急。開始以為是營養不良吧,就喂了不少好的配方奶粉,但還是老樣子。后來咨詢了一下醫生,說是孩子免疫力低,抗病能力不好,以后還可能會影響身體的正常發育。這才知曉是免疫力惹的“禍”,顧媽媽為此懊悔不已。 像顧媽媽這樣的事例,生活中不在少數。日前,一份來自國內某著名母嬰媒體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超過70%的嬰幼兒(6個月到3歲段)明顯免疫力低下,而此中,接近90%的嬰幼兒經常性患有各種或大或小的疾病。 筆者注意到幾組數據的對比,一是由于整體生活
許多家長發現孩子血鉛超標后,買各種排鉛藥給孩子服用,但專家指出,發現鉛超標后應以非藥物驅鉛為主,自行服用排鉛藥反而容易導致更多健康問題。而且,排鉛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兒童血鉛含量過高的反應通常是面色發黃、生長遲緩、便秘、腹瀉、惡心、嘔吐、注意力不集中等。 盲目使用藥物排鉛,會給孩子造成傷害。排鉛藥物具有較大的毒副作用,在治療過程中還會排出鈣、鐵、鋅等微量元素,甚至會出現嚴重低鈣,導致驚厥甚至死亡;兒童服用排鉛藥后還會出現嘔吐、脫發,甚至患上再生障礙性貧血。所以兒童鉛中毒一般采用非藥物治療,只有在職業性中毒的情況下才進行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