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發動暈癥的因素很多,針對幼兒的部分,可分為外在、內在兩方面來談。當然了,當內外因素同時并存時,相對會提高動暈癥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
內在因素
1.體質:有些人天生平衡系統受激發的閾值較低,故當視覺跟前庭覺稍微有點不協調,便易受激發而產生眩暈感,當然這部分還要考慮到客觀環境有無其它影響因素。
2.身體狀況:搭乘
交通工具時,若本身正好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因病毒感染常會有機會侵犯內耳即前庭平衡系統,那么可能就比平常容易
暈車。而在這之前,如果吃太飽或攝取難消化的食物,如碳酸飲料、
牛奶等,造成胃脹,接著只要副交感神經稍受刺激,將導致胃酸分泌,更容易引發
嘔吐。此外,
睡眠不足、焦慮刺激、神經質、胃腸狀況不佳、
頭痛均為影響因素。
3.遺傳:父母或家族史若有非常厲害的暈車病例,孩子發生動暈癥的比例相對較高。
4.自我暗示:平時常暈車的孩子,也較容易陷入自我暗示而再發。
外在因素
1.行進平穩度:路面顛簸,造成車子晃動得厲害,以此類推,還要考量船、飛機的平穩度。
2.氣味:空氣當中有特殊氣味或汽油味。
3.座位:因座位的關系,或一直在看窗外移動的景物、看書,使得視覺、前庭輸入大腦的訊息不一致。
觀察指標必知
動暈癥發生在大人跟幼兒身上的病理機制是一樣的,處理方式也大同小異,但除非孩子已經出現嘔吐,否則在實際觀察上有其難度。家長對于孩子異常的反應,常以為孩子是因為感冒,或身體有其它不舒服的地方,還是對密閉空間感到恐懼而
哭鬧,殊不知搭乘交通工具時,最常發生的就是動暈癥。
幼兒需具備比較成熟的
語言能力,方能正確及清楚表達頭暈,一般約至4、5歲后,孩子才有辦法說出“暈”這個字,所以在這之前,唯有依賴照顧者細心觀察動暈癥的相關表現,才不會遺漏或忽略,避免孩子為動暈癥所苦,甚至延誤治療。
家長不但要仔細聆聽孩子“有限的表達”,亦需觀察有無相關癥狀,以下有幾項觀察可供參考:
1.嘔吐之前,大部分的孩子都會表現的比較躁動,亦有部分孩子會靜靜地縮在一旁、緊閉雙眼。
2.孩子
臉色發白,且手腳會緊緊抓住身旁的物品,不敢或不愿意移動頭部和身體。
3.冒冷汗為觀察指標之一,但在有空調的環境內,不一定會有冒冷汗的現象。
4.突如其來的哭鬧、眼睛出現異常的跳動、臉色蒼白、頻打呵欠,或流口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