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習俗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日食品。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 慣。在山東,吃雞蛋和涼饅頭,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大中華地區
河北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歷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周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諺語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上海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于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因此前往上述區域的人次達到一百余萬之多,從而在清明前后數天往往會造成出省交通的擁擠。
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
溫州
在溫州這一帶有吃綿菜餅的習俗,綿菜餅顧名思義是綿菜做的餅,也有人稱為清明餅,綿菜是照溫州話翻譯過來的,原來它的學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時節才會有的.做綿菜餅可是很有講究的,先要去地里采摘綿菜,(綿菜這東西可不是種的,是每到這個清明時節就會自已長出來的,)然后洗凈晾干,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個石頭做的一種工具,以前他們用來搗年糕用)搗碎后,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適量的水,要把綿菜全部均勻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后就要準備里面的餡,餡也是其種一道重要的工序,這里最常見的就是用鮮嫩的竹筍、豆腐、豬肉、咸菜(或者蘿卜絲),抄好,等餡冷了就可以包了,把綿菜餅包好后下面一定要放一張柚子葉,一、是避免粘鍋、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為放了柚子后,這個綿菜餅里會多一種柚子的清香,好吃起來口感好多了,包好后放到蒸籠里蒸上25分鐘即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征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后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干后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