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一天為古代的寒食節(jié)。古人為紀念春秋時被晉文公燒死的介之推,實行禁火冷食,要到清明日的中午才能重新舉炊。
人們在清明節(jié)吃冷食青團,并用青團祭祀祖先?!秴侵裰υ~》詩:"相傳百五禁煙廚,紅藕青團各祭先"。這里所說"百五",是指冬至到寒食為105天。
古人為適應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還創(chuàng)造了一些食品。如蜀入逢到寒食,用麥草搗汁和糯米作青粉團,烏柏汁染烏飯作糕,北京人用香椿芽拌面筋、嫩柳葉拌豆腐,作寒食食品。
清明節(jié)在古代是祭祀性節(jié)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時饈清酒祭奠祖先。祭畢,家人和應邀來的親戚共享酒食,叫做"吃清明"。江南田野,清明時節(jié)薺菜花香,人們要挑薺菜做餛飩過節(jié)。浙江紹興人清明掃墓時要做黃花青果糕作供物,這種食品是采用一種菊科野草的嫩葉搗爛去汁和粉做成,兒童喜食。紹興人掃墓時候,喜歡在田間采取草紫(野菜)的嫩莖煮食,味似豌豆苗,是一種田家菜。
清明正值陽春三月,桃紅柳綠百草青。舊俗這天城市仕女要到郊外作踏青、放風箏等活動,他們最后的節(jié)目是野餐,在芳樹園圃之間,杯盤狼藉,盡興而去。
清明節(jié)各地有不同的食俗:
福建畬族清明烏稔飯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一俟雨停,提籃挑擔祭祖掃墓的人就多了起來。閩、臺兩省祭祖掃墓的期限,從清明到谷雨,各縣(市)有所不同。而閩東的寧德、周寧、壽寧等地祭祖墳,多是全族出動,近則由族里設宴宗祠,聚族飲宴。一時舉族上下,男女老幼皆到,也算是閩東別具一格的大團圓。
清明時節(jié),閩東各地無論城鄉(xiāng),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jù)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而且在這段時間里,在閩東許多城鄉(xiāng)中還可以吃到一種富有閩東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櫻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漿里,烙熟為時令小吃,這種小吃頗富鄉(xiāng)野風味。
另外,關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畬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畬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并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shù)氐臐h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據(jù)畬族民間傳說:唐總章二年,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畬軍抗擊官兵,被圍困山中,時值嚴冬糧斷。畬軍只得采摘烏稔果充饑,雷萬興遂于農(nóng)歷三月初三日率眾下山,沖出重圍。從這以后,每到“三月三”,雷萬興總要召集兵將設宴慶賀那次突圍勝利。并命畬軍士兵采回烏稔葉,讓軍廚制成“烏稔飯”,讓全軍上下飽食一頓,以志紀念。這“烏稔飯”的制作方法并不繁雜,將采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凈,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后,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后撈出,放在蒸煮籠里蒸煮,熟時即可食用。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別有一番風味。而畬族人民為紀念民族英雄,此后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烏稔飯”吃,日久相沿,就成為畬家風俗。又因閩東一帶,畬漢雜居,人民歷代友好相處,婚嫁頻繁,遂使食“烏稔飯”也成了閩東各地各民族共同擁有的清明食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