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2號,我們將迎來第44個地球日。
今天的世界,與40多年前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各國幾乎都設立了高規格的環保機構,通過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每年花費天文數字的資金來控制、凈化污染物和開展自然保護活動,公眾甚至包括學前班的孩子都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就連地球日本身,也因為2009年第6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一項決議而多了一個前綴——“世界”。
地球日的誕生,看上去源于一個偶然的事件,那就是美國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1969年在西雅圖所做的一次演講。其實在其背后卻有著諸多的必然。早在蓋洛德?尼爾森任威斯康星州長時(1959~1963),他就以保護風景秀麗的圣克羅伊河(St.CroixRiver)而被稱為“自然保護州長”(ConservationGovernor)。1962年,也就是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出版那年,蓋洛德?尼爾森通過司法部部長羅伯特?肯尼迪建議約翰?肯尼迪總統在美國進行一次有關環保的洲際旅行,以此來喚起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雖然次年肯尼迪總統為期5天跨越11個州的“環保之旅”順利成行,但是環保并未進入國家的政治議程。那時的美國,從國會山到居民社區、大學校園都陷入到有關越戰、種族歧視、男女平等、城市病、嬉皮士、垮掉的一代、迷失的一代等話題的爭論。時隔5年后,對發達國家發生的“八大公害事件”的反思以及《寂靜的春天》所開創的“生態學時代的到來”(尼克松語),關心地球、保護環境成為共識,進入社會思潮的主流。于是蓋洛德?尼爾森不再孤掌難鳴,他提出的在1970年春天舉行一次全國環保游行的建議贏得各界的熱烈響應,最終吸引了1/10的美國人約2000萬人在1970年4月22日走上街頭,表達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40多年過去了,我們的地球是否因為環保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而不再脆弱和危險,變得安全與健康了呢?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