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白的藝術生涯從1938年陜西洛川抗大開始,延伸至上個世紀80年代,可以說貫穿新中國文藝事業半個多世紀征程。此后,林白還于1983年執導譯制了影片《金牌》,再次榮獲文化部年度優秀譯制片獎。
昨日凌晨逝世 享年91歲
曾執導譯制《好兵帥克》等
林白 1923年11月-2014年3月4日
“人家的姑娘有花戴,我爹沒錢不能買,扯上二尺紅頭繩,歡歡喜喜扎起來……”歌劇《白毛女》中喜兒的經典唱段“紅頭繩”自1944年至今仍久唱不衰。有點年紀的觀眾大都知道第一代喜兒的扮演者王昆,但很多觀眾并不知道,當時參與《白毛女》創作的還有一個喜兒,那就是林白。3月4日凌晨1時50分,譯制片導演、演員林白在長春去世,享年91歲。林白的藝術生涯從1938年陜西洛川抗大開始,延伸至上個世紀80年代,可以說貫穿新中國文藝事業半個多世紀征程。
林白,原名翟秀華,1923年11月20日生,河南鄭州市人。1938年,年僅15歲的她從河南洛陽女子中學畢業,來到陜西洛川抗大隨營學校學習,并在學校里主演了話劇《洛痕》,從此,林白便正式踏入藝術之路。1938年,林白在黃土高原縱橫的溝壑中,步行了10多天,才來到了心中向往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因為當時西安到延安不通火車,極少數人能坐上汽車,大部分人會組成十幾人的隊伍,步行奔赴延安。他們穿上布鞋,帶上草鞋,天亮啟程,一直走到天黑。剛開始每天走幾十里路就能找到旅館,后來要走100多里路才能找到住所。林白就這樣千辛萬苦的來到了延安。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她先后在戲劇系、戲劇音樂系學習4年。其間于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應延安劇協之邀,在《日出》中扮演小東西。
林白在表演上很有靈氣,不久她就在延安小有名氣了。1944年,林白成為了魯藝實驗劇團的演員。正是在這一年,一部影響世人至深的歌劇正在籌備,這部歌劇就是《白毛女》。歌劇《白毛女》是在延安新秧歌運動基礎上創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國氣派的新歌劇,劇本由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張魯、瞿維等作曲。在第一稿時,林白扮演“白毛女”,凌子風扮演楊白勞,陳強扮演黃世仁。但在《白毛女》改至第二稿時,林白因為懷孕無法繼續演出,由時年19歲的王昆出演喜兒。1945年5月2日,該劇在延安的首演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場場爆滿。
1945年,林白被調入東北聯合大學文工團。1948年,林白與她的丈夫王家乙(著名導演)相繼來到長春電影制片廠前身東北電影制片長,王家乙在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中飾演了工人老梁,林白也開始了自己的銀幕生涯。在東影期間,林白還擔任藝術研究員等職。1953年,由于身體原因,林白不得不從幕前退到幕后,進而擔任譯制片導演。由她執導譯制的《好兵帥克》、《天堂里的笑聲》、《春香傳》等影片至今被奉為經典。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長影已頗具規模的譯制片室縮編為譯制組,林白于困境中擔任組長。直至1977年,中國電影再次迎來了新的春天,從前禁止放映的和人們不敢放映的譯制片重新登上銀幕,林白也因此重獲藝術新生,執導譯制了《小貝尼》、《三妯娌》、《第26個畫面里的占領》、《夜襲機場》、《偵察英雄》等一系列國外經典影片。
1979年,林白譯制導演了卓別林的電影《舞臺生涯》。這部作品使她獲得了1980年文化部優秀譯制片獎。此后,林白還于1983年執導譯制了影片《金牌》,再次榮獲文化部年度優秀譯制片獎。林白獲獎時已54歲。在拿到獎項時,她仍謙虛地說,“這不只是我一個人的獎項,也是屬于長影、屬于長影譯制片的榮譽,我希望長影能夠延續光榮的譯制片歷史,在新時期探索和尋找新的譯制片之路。”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