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筷子又稱“衛生筷”、“方便筷”,是人類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和社會服務發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曾被視為一種文明標志。然而,現實表明,其所謂“衛生”和“方便”不過是人們一種虛幻的心理期望,它的使用與“折枝為筷”本質相同,與每餐清洗消毒。不需要眾多生產基地和繁瑣運送過程的多次筷子比,即不衛生,也不方便。它的生產,是一種野蠻的掠奪行為,它的儲運中伴隨著難于避免的污染,而其作用,顯然是不清潔和浪費。
一株生長了20年的大樹,僅能制成6000-8000雙筷子.我國每年生產一次性筷子1000萬箱,其中600萬箱出口到日韓等國.日本人發明了一次性筷子,卻不用自己國土上的森林生產,而且用過后回收用于造紙等.我國森林覆蓋率不足日本的四分之一,每年為生產一次性筷子減少森林蓄積200萬立方米。
折斷一次性筷子“毒猴子”畢現
極不環保的“一次性用品”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節奏大大加快了,忙著上班,忙著上學,忙著賺錢,忙著休閑。在忙碌中,“一次性用品”越來越受到青睞,甚至在機關食堂,也有許多人使用“一次性碗筷”,用完就扔,連洗碗的時間都省下了。不僅有碗筷,還有“一次性飲料杯”,“一次性內衣”,“一次性相機”,“一次性用品”的隊列越來越長。
越來越多的“一次性用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然而,從環保的角度看,在這方便、快捷的背后是大量資源的浪費與垃圾的堆積,帶來了無窮的后患,據調查,目前國內有上千家企業生產木制筷子,年消耗木資源近500萬立方米。全國林木年采伐量約4758萬立方米,這些筷子就占了10.5%.生產筷子的過程中,從圓木到木塊再到成品,木材的有效利用率有60%。
正規的一次性筷子所用的原料都是質地比較好的木材,不需要特殊加工,但是現在很多小作坊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都是劣質木材,看上去“膚色”較黑,這不太美的顏色當然無法受到食用者的青睞。因此,小作坊生產者經加工處理后的一次性筷子,馬上就會“改頭換面”,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人們的餐桌。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