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生活日復一日,轉眼間,第44個世界地球日近在眼前。
流年似水。平凡,卻并不平靜。當人們在為未來忙碌奔波之余,不經意間抬頭,卻驀然發現,成就與破壞并存,甚至財富與災難同在。
這,難道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如何趨利避害,怎樣揚長去短。我們需要時間反思,我們需要嘗試改變。而世界地球日,正是提醒我們時時不忘反思和改變的警鐘。
1970年,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發動了一場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草根運動。那一天,美國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活動,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這就是世界地球日的由來,也是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重要起源,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的召開。
這個節日,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打破狹隘的視野,關注自己生存的星球。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地球?
反思和改變的開始,緣于對生存環境的焦慮。1976年,“水:生命的源泉”;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森林”;1984年,“沙漠化”;1989年,“警惕,全球變暖”……地球日的主題,直指人們現實的生存困境。北美死湖事件、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萊茵河污染事件……層出不窮的環境污染和公害事件,讓人們在震驚中深深感受到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切膚之痛。水和大氣污染嚴重,氣候變化不斷加劇,洪災和干旱等極端天氣愈加頻繁和劇烈,這,難道是我們需要的地球嗎?這樣的局面急需扭轉,這樣的狀況急需改變。保護河流、凈化大氣、清潔土壤,人們積極開展行動,突破生存困境,讓地球環境更適合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
這個節日,給了我們一個機會,拋開種族、地域,審視自己固守的行為。地球能接受怎樣的人類?
反思和改變的深入,緣于對發展基礎的衡量。2004年,“善待地球,科學發展”;2010年,“低碳經濟綠色發展”;2011年,“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地球日的主題,逐步轉向人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地球恒在,緩緩轉動于浩瀚宇宙,滄海桑田的變化,并非來自地球自身的改變,而是出于人類無節制的攫取和放縱。環境問題并不是地球的自然屬性,根源在于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對自然環境的肆意破壞。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