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學習,沒有野心,不工作怎么辦?
沉迷網絡、游戲、玩手機怎么辦?
不能溝通,不能鏈接孩子的心怎么辦?
孩子自閉、易怒、冷漠怎么辦?
在陽明心學沙龍的一次活動中,很多人提出了教育孩子的問題,每一個字都充滿了父母的痛苦和焦慮。
@王陽明的心理智慧認為:培養孩子,不妨參考楊明先生的一段話,說出他的育兒觀。然后看看他的童年是如何成長的,這會帶來一些不同的靈感。
王陽明對兒童培養的看法總結為一句話:順應性情使自然舒發。
回憶成年后,他說:";大多數童子之情,樂嬉游,怕拘檢,如草木開始萌芽,舒適則條達,催撓則衰萎。"
他說愛玩怕拘束是人的天性,像樹一樣,自然發展可以繁茂。壓迫它不能生長。
他還說:";比如雨春風沾花木,自然日長月化。如果霜剝落,生意就會蕭索,日子就會枯萎。";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要順著氣質讓自然舒發。
因為王陽明是一個老兒子,我們不能看到他撫養孩子。但我們可以看到他自己的成長過程,特別是在童年,也很好地反映了他對育兒的看法。
因為他的父親王華是朝鮮的官員,王陽明從小就跟著他的祖父母。他的祖父王倫性格高尚,充滿了詩歌和書籍。他是當代著名的學者。許多大家庭邀請他當家庭教師。因此,王陽明實際上得到了當時最好的教育,因為他的祖父是他讀書和識字的啟蒙老師。
當然,王倫爺爺的教育也符合他的氣質,使他的天性自然舒適。由于家庭條件好,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開明的人,王陽明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發揮,這對他未來的成長至關重要。
王陽明原名"云";后來,王倫立即改名為他"守仁".取自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希望孫子用仁保守智慧。
王陽明真的沒有讓爺爺失望。有一天,當我和王倫一起學習時,我剛讀了最后一句話,王陽明馬上就能接下一句話。
王倫又驚又高興,問王陽明:";你怎么背?";王陽明回答:";爺爺讀書的時候沒聽見嗎?然后我就記得,小時候不會說話,現在當然可以背了。";王倫心里樂開花,連聲稱贊:";好孫子!你真是天才!"
爺爺王倫不僅讓王陽明讀萬卷書,還帶他走了幾千英里。王陽明十歲時,父親王華獲得冠軍,并在北京當官。第二年,為了孝順父親,王華計劃帶王倫住在北京。王倫很高興,但他必須帶著孫子。
王華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第1、 他認為余姚去北京的路途遙遠,只是讓王陽明看到沿途的風景,接觸民情文化,這是一個難得的長期學習機會;
第2、 王陽明天性活潑,調皮可愛,一路有孫子陪伴,還能一起說話解悶,自己也有樂趣;
第3、 把孫子帶到北京可以讓他們的父子團聚,北京可以增加他們的知識,學到更多,殺死許多鳥。
爺爺王倫對王陽明的培養主要是激勵,不做任何預設,符合王陽明的天性,努力為王陽明創造條件,這對現代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靈感,因為以分數為中心的教育是今天的主流,這是不可避免的。父母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將分數與孩子的舒適性結合起來。
在朋友的邀請下,王倫帶王陽明去金山寺喝酒。
那天晚上月光安靜,讀者聚在一起自然要做詩。但是每個人都很難寫出好詩。
沒人料到王陽明做了一首歌:
";金山大如拳,打破了維揚水底天。上個月,玉笛吹透了洞龍眠。"
這首詩意境深遠,想象力豐富,氣象瀟灑。王倫的朋友們紛紛稱贊這個孩子真是個天才!
其中一個還有點懷疑,一個孩子能做出這么有意境的詩嗎?你提前準備好了嗎?
于是提出:";我想參加一次考試。現在月光下,風景這么好。我能用嗎?蔽月山房再做一首題目?"
王陽明不假思索,立刻又寫了一首: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寬。"
你看,這首詩更棒了!它不僅有藝術概念,而且還包含了美妙的哲學。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深刻的洞察力,即超越常識的理解和想象力來揭示真理。你知道,王陽明只有11歲,沒有系統地學習寫詩。
到了北京后,父親王華開始給他找丈夫。王陽明在學校很調皮。常常有一些奇怪的想法。
有一天,他問老師,我們為什么要學習?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先生回答說,讀書可以成名,大事是第一名。
王陽明說錯了,人生頭等大事就是做圣賢。這幾乎是父親王華聽到的,笑著說:";你還想當圣賢嗎?"
然而,王陽明并不感動。有了這個想法,他一生都沒有改變。他不斷努力實現這個夢想,最終取得了成功。
今天,入學壓力很大。為了進入一所好學校,各種各樣的爭議紛紛上演,但我們不應該忘記,一切都是為了培養人,讓孩子在生活中成功。其他一切都是手段。順應氣質,讓自然舒適,這句話確實值得家長和老師深思。如何考慮分數,每個人都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最合理的選擇。
注:圖自網絡侵刪
作者:向金-kimi曾經是武警老兵,今天在市中心修行,和你一起修心,傳播正能量。更多內容請注意:@王陽明心學智慧
如果你喜歡,請喜歡,轉發,和其他朋友分享,非常感謝!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