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響嬰幼兒發育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遺傳質量為嬰幼兒的發育提供了物質前提;
2.胎內環境等先天因素對兒童發育有重大影響;
3.成熟機制限制了兒童的發展。
(二)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包括社會、家庭、教育等環境因素,環境和教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1.環境引導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的發展;
2.家庭環境為兒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教育在兒童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它決定了兒童的發展方向,為兒童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
(3)兒童自身的主動性
1.兒童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獨立生命體的主動性;
2.同樣的環境會對不同的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
3.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兒童了解外部世界是兒童內部活動的過程;
4.沒有孩子自身主動性的體現,其他因素的作用很難完全實現。
二、幼兒期年齡特征(3~6歲)
1.幼兒早期(3~4歲)的心理特征
(1)行為受情緒控制,3歲兒童情緒不穩定,易受外界環境影響;
(2)愛模仿;
(3)直覺行動的思維。
2.幼兒中期(4~5歲)的心理特征
(1)愛玩,會玩,活潑好動;
(2)具體思維形象;
(3)開始接受任務;
(4)開始組織自己的游戲。
3.幼兒晚期(5~6歲)的心理特征
(1)好學,好問,好探索;
(2)抽象概括能力開始發展;
(3)開始掌握認知方法;
(4)個性初具雛形。
三、嬰幼兒心理發展趨勢
(一)從簡單到復雜
1.從不完整到完整;
2.從籠統到分化。
(二)從具體到抽象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非常具體的,在未來變得越來越抽象和總結。兒童思維的發展過程典型地反映了這一趨勢,幼兒對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體的形象。例如,他認為他的兒子總是一個孩子,他不明白長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他的兒子呢?典型的成人思維方式——抽象邏輯思維在學前后期開始發展。
(三)從被動到主動的兒童心理活動最初是被動心理活動的主動性,然后逐漸發展和改善,直到成年人具有巨大的主觀主動性
這一趨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有意從無意發展;
2.從主要的生理限制到自身的積極調整。兒童的心理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理限制。隨著生理學的成熟,心理活動的主動性逐漸增加。
(4)從凌亂到系統化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分散和混亂的,心理活動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例如,幼兒哭、笑、說東、說西,都是心理活動沒有形成系統的表現。因為沒有系統,心理活動很容易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活動逐漸組織起來,形成了整體,有了穩定的傾向,每個人都有了獨特的個性。
四、兒童動作發展的特點
1.整體到局部規律
也就是說,從整體動作到分化動作的規律。孩子最初的動作是全身的、一般的、松散的,然后逐漸分化為局部的、準確的、專業的動作。
2.從上部動作到下部動作的規律
嬰兒最早的動作發生在頭部,其次是軀干,最后是下肢。
記憶小貼士: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會走。
3.近距離規律是從中央到邊緣動作的規律
兒童動作的發展規律是從頭部和軀干開始,然后發展手臂和腿的動作,最后發展手的動作。
4.大小規律
也就是說,從粗運動到精細運動的規律。嬰兒首先出現的是身體肌肉運動,如頭部運動,然后是靈巧的小肌肉運動,以及準確的視覺運動。如圓圈、鞋帶、紐扣等。
5.無有規律
也就是說,從無意識的動作到有意識的動作。嬰兒最初的動作是無意的,越來越受到心理有意識的控制。
五、兒童知覺發展規律
選擇性、理解性、完整性、恒常性
六、兒童注重發展的特點
(1)無意中注重優勢和初步發展;
(2)兒童注意力的穩定性不斷提高;
(3)兒童注意力的廣度不斷擴大;
(4)兒童注意力分配能力不斷增強;
(5)兒童注意力的轉移能力不斷發展。
七、兒童注重保教建議的發展
(1)建立良好的環境,防止兒童分心;
(2)選擇新穎的教具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明確活動目的,幫助孩子注意發展;
(4)注意個別差異,讓每個孩子都能發展。
八、兒童記憶發展的特點和策略
(1)兒童記憶發展的特點
延長記憶時間。
無意識記憶占優勢,有意識記憶逐漸發展;
機械記憶占優勢,理解記憶逐漸發展;
形象記憶占優勢,語詞記憶逐漸發展;
兒童記憶的意識和記憶方法逐漸發展。
(2)兒童記憶發展戰略
●為兒童提供生動、生動、情感色彩濃厚的記憶材料;
●經常向孩子提出具體明確的記憶任務,正確評價記憶結果,激發孩子有意識記憶的積極性;
●幫助孩子理解記憶材料,提高孩子的意義記憶水平和認知能力;
●用多種感覺器官記憶;
●幫助孩子合理復習,與遺忘作斗爭。
九、兒童想象發展的特點
無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發展;
再造想象占主導地位,創造想象開始發展;
想象很容易與現實混淆。
十、兒童思維發展階段性
(一)直觀行動思維
2~3歲表現突出,3~4歲也經常出現
(二)具體形象思維
3~6、7歲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
(三)抽象邏輯思維
6~7歲后進入抽象邏輯思維階段;
具體形象思維是兒童思維的主要特征;
形象、經驗、擬人性、表面、片面、固定;
幼兒早期思維有一定的直觀行動;
幼兒晚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
十一、兒童分類發展
1~4歲不能分類;
5~6歲主要根據物體的感知特征和情境聯系進行分類;
6歲以后開始逐漸擺脫具體感知和情境的束縛,可以根據物體的功能及其內部聯系進行分類。
十二、兒童初級思維的直觀行動和教育保護活動
1.為兒童提供大量可直接感知的玩具和活動材料;
2.為兒童提供活動和操作的條件和機會;
3.在活動過程中為孩子提供更多可愛的教具;
4.激發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和興趣。
十三、兒童具體形象思維和教育保護活動
1.通過各種活動豐富兒童的外表;
2.幼兒園活動應堅持直觀原則。
十四、學前兒童言語發展的主要特征
江西婺源:校園模擬法庭允許學生學習法律法律
(一)口語的發展
(1)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語音
3~4歲兒童發音能力發展特別快。
(2)詞匯量增加,內容變化大。幼兒期是人一生中詞匯量增加最快的時期,詞類范圍不斷擴大,詞義逐漸豐富和深化。
(3)初步掌握語法
從不完整的句子到完整的句子(出現完整句)
從簡單句到復雜句(2歲左右簡單句占絕大多數,復雜句隨年齡逐漸發展)
從陳述句到各種形式的句子(整個幼兒期陳述句是最基本的)
(2)掌握書面語言的可能性
(1)掌握口語詞匯;
(2)掌握語音;
(3)掌握基本語法和口語表達能力;
(4)兒童圖形知覺的發展。
十五、兒童語言發展戰略
(1)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2)為孩子創造一個想說、敢說、會說的語言環境;
(3)滿足兒童求知欲,豐富兒童感性知識;
(4)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
(5)教孩子禮貌用語,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十六、兒童情緒和情緒發展的基本規律
(1)情感和情感的社會化;
(2)情感和情感的豐富和深刻;
(3)情緒自我調節。
小貼士:社會豐富深刻,怎么能不調整呢?
十七、兒童情緒發展的特點
情緒沖動;
情緒不穩定(破涕為笑);
情緒暴露;
兒童情緒發展的特點
1.道德感(中班孩子抱怨);
2.理性(好奇好問,破壞行為);
3.美感。
十八、引導孩子情緒的策略和方法
創造環境,感染兒童,鼓勵和引導多種方式
具體方法:
轉移處理法
冷處理法
消退法
行為反思法
想象法
自我說服。
一、轉移法
轉移法是指將注意力從消極消極情緒的活動或事物轉移到能夠產生積極肯定情緒的活動或事物上。
二是冷卻法
當孩子的情緒強烈對立時,成年人應該專注于平靜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盡快恢復理智,而不是針對麥芒。他們可以采取暫時忽略的方法。孩子冷靜下來后,讓他想想,反思一下自己剛才的情緒表現是否合適,要求是否合理等等。
三是消退法
條件反射消退法可用于治療兒童的負面情緒。
總之,在教師的情感關注和培養下,孩子的情緒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豐富,自我調節水平也會提高。
十九、兒童人格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
1.兒童個性傾向的發展
需要:年齡越小,生理需求越占主導地位。
動機:從外部動機到內部動機。
興趣:方向性、情感性、動力性。
2.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1)自我意識結構
自我認知-認知成分(自我感覺、自我概念、自我觀察、自我評價)
自我體驗-情感成分(自尊、自信)
自我調節-意志成分(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控制)
(2)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感覺的發展(1歲前)
自我意識的發展(1~2歲)
自我意識的萌芽(2~3歲)
我意識到發展的各個方面(3歲以后)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