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朋友圈發的,說因為女生動手能力強,老師總是要求我們升一級。后來很多朋友私下問孩子應該不應該上早教班,什么時候適合上早教班,什么樣的早教機構比較好。
畢竟早教班一年一兩萬的費用對很多家庭來說都不是隨便開銷。
而且不僅是學費,還有接送孩子的停車費和油費;上課趕不上飯,在外面吃飯,無形中花了不少錢。
其實這里有一個誤區,就是說到早教這個詞,大部分家長都會馬上想到。"早教班",早教似乎只能在早教班進行。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事實上,早期教育不僅期教育??梢哉f,生活就是教育。嬰兒出生后收到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被視為早期教育的一部分。
父母的言行、家庭環境等都會影響寶寶,是寶寶學習的一部分。
許多父母從孩子出生起就開始考慮他未來幾十年的生活方式。
為了讓孩子過得好,贏在起跑線上已經成為父母的共識。有些孩子很有才華 6 一個月后,家長們開始考慮在初中之前上幾節早教班。
楊冪曾在金星節目中談到育兒經歷——"小糯米"早教六個月。
香港有個孕媽直言:這次要在子宮里贏!
香港 TVB 有一個真人秀節目《沒有起跑線》。 5 懷孕的家庭主婦在產前檢查中說:"上一個孩子只是不想成為怪物父母,所以他沒有為兒子做任何準備""。
但在兒子面試(兩歲兒童幼兒班)時,與其他嬰兒相比,我發現他們的孩子落后于其他孩子太多了。
"我問媽媽什么時候上興趣班,她說六個月就開始上了。六個月后,我兒子還在家里地上玩。"
所以 母親決定讓第二個孩子的妹妹"贏在子宮里"。
但事實上,早教并不意味著上早教課。
早期教育是指為嬰幼兒提供各種條件,促進其健康發展,包括身體、認知、社會化和情感發展。
腦科學研究發現,嬰兒大腦在人生的頭三年發育突飛猛進。
大腦的基本單位是神經細胞,神經細胞之間的間隙稱為突觸,信息從一個神經細胞傳遞到另一個神經細胞。
嬰兒出生時就像一個小接收器,通過觀看、聽、聞、嘗、觸摸等方式接收外部信息。當他們兩三歲時,大腦突觸的數量是成年人的兩倍。
越來越多的突觸是嬰兒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
如果我們把神經細胞和它們之間的突觸想象成一個交通網絡,那么突觸越多,代表神經細胞和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就越多"路"越多。
神經細胞就像在這些路上行駛的汽車,它們的任務是準確地將信息發送到目的地。
例如,視網膜上的神經細胞應將信息發送到大腦的視覺區,而不是大腦處理語言的語言區。
當然,"交通網"上的"路",越多越好。 如果路太多,信息就無法準確快速地到達目的地。
嬰兒的突觸在3-4歲時達到了數量的頂峰,然后根據生活中的各種經歷慢慢修剪,使信息傳輸更準確、更有效、更快。
嬰兒通過眼睛、耳朵、鼻子和小手聽到的信息。這些信息不斷豐富和調整"交通網"的每一條"路",快速有效地處理各種信息。
大腦的交通網絡正在增加有效的高速公路,同時修剪無用的道路,使其工作更有效,一些不常用或低效的道路被慢慢修剪。
因此,嬰幼兒在生命早期所面臨的環境對其大腦的發育和生命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但這些早期教育的本質是親子互動,而不僅僅是早期教育。
早教一般一周兩節課,一節課只有45分鐘,短時間內無法達到促進兒童大腦發育的目的。
事實上,對于兒童的早期教育和發展,早期教育課程遠遠不能滿足兒童的成長需求。
真正好的早期教育是幫助孩子平衡發展各種感官。
嬰兒對世界的理解來自于他們的各種感官和行為。他們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嘴嘗或咬,用手觸摸,等等,都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
他們的觸覺和運動感知是探索世界的基石。
許多新手父母非常重視視視覺和聽覺的發展,讓他們的寶寶聽音樂,給他們看各種各樣的圖片,但他們經常忽視嬰兒的觸覺和運動感知。
尤其是老年人,把寶寶當成心肝玉貝,往往不讓動,不讓碰,到處抱著,還有一些干凈的父母,不讓孩子爬來爬去些做法會無意中剝奪寶寶的一些發展機會。
6個月內,嬰兒的嘴、舌頭和手是他們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
當他們能抓住物品時,任常喜歡把物品放進嘴里咀嚼;
五六個月后,你會用內手來回倒一個玩具;
當他們爬上去的時候,他們接觸的世界更廣,開始想玩各種各樣的東西。
例如,他們可能會通過觸摸不同材料的物能會發現自己感覺不同;或者通過推方形積木和圓柱形積木,他們可能會發現不同的運動方式; 也許他們也會發現圓柱形積木的運動方式與汽車輪相同。
另一個例子是,嬰兒喜歡扔東西一段時間,坐在椅子上,喜歡把玩具或勺子扔在地上。媽媽撿起來,他們又扔了,有時媽媽很生氣。
這就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 他們開始發現自己的動作與物體運動的關系,以及自己對某些物體的控制。
父母可能認為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嬰兒通過這些活動和經驗發展運動意識、觀察、思維、適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是對孩子最好的早期教育。
嬰兒的運動意識對他們的發展也很重要。
當嬰兒在各種環境中活動時,他們會根據各種經歷調整身體。 他們正在發現、學習、總結和應用策略。
發展心理學家卡倫·阿道夫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讓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在不同的道路環境中調整策略,以實現他們的目標。
實測試人員設計了一個可以調整坡度的通道,另一邊是母親和嬰兒最喜歡的玩具。
當通道有一點坡度時,嬰兒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行走經驗知道這樣下去沒有危險,所以他們會直接下去,得到他們最喜歡的玩具。
當坡度增加時,他們覺得這樣下去是不安全的,可能會摔倒,但是有媽媽和最喜歡的玩具呢?許多嬰兒會調整他們的策略,坐在地上,沿著通道滑下去。
當坡度變大時,有些孩子會想辦法,比如躺在地上,順著通道慢慢滑下去。
整合運動中的信息和策略,不僅有利于嬰兒運動技能的發展,也有利于他們的智力和社會發展。
生活中的任何經歷和變化都是孩子學習的過程,所以在生活中給孩子一個多樣化的環境,讓孩子的各種感官均衡發展,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迷失和焦慮,尤其是在撫養孩子方面。
但無論是上早教班還是不上早教班,作為家長一定要記住,家長和家庭是早教的主力軍。
我帶女生去上早教班,沒有世俗的煩惱(一定要出人頭地),也沒有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暗示。這只是一個簡單、直接、緊迫的愿望——我想帶她去接觸陌生人。
寶寶的發育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刺激。我的初衷是找一個符合這個年齡的社交圈,前提是安全衛生,最好有成長伙伴一起學習激勵,家長互動參與。
我不認為早教是一個"必須",最重要的是,女孩每次去都很開心。
任何小的、毫無意義的動作都可能引起老師的注意,她也會受到家庭以外人員的鼓勵。
我從來沒有想過她能從課堂上學到任何具體的知識。早期教育能給我的是親子陪伴,是現階段最科學、最系統的高質量陪伴,是一段快樂的時光,可以不斷復制和發揮。
但早教也有誤區:
1.不要盲目依賴早教老師
我們上課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些老人帶著孩子上課,就是把孩子扔到哪里。
早期教育課程不能盲目依賴早期教育教師,所有的早期教育課程不能每天為你服務,一周有限的課程只是教父母方法,更需要父母的合作和家庭教育,只有在家里重復,孩子可以不知不覺地學習。
2.不與其他孩子比較
在早期教育課上,一些母親特別焦慮。當他們看到別人比自己的孩子表現得更好時,他們開始擔心,甚至責罵自己的孩子等等。
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的成長就像大自然的花朵,每一朵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一朵都有序,父母只需要等待花開。
與其他孩子相比,早期教育課程只能作為培養孩子的輔助手段和環境,而不是培養神童的地方。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各有優缺點,成長發育階段不同,最好的監測就是對寶寶本身進行縱向比較。
父母都知道0-3歲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3歲時大腦體積相當于他成年時的80%。
這一時期也是他學習能力最強、學習欲望最高的時期。如果他在這一時期接受最科學有效的教育,他可以事半功倍,為他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所以孩子的早教班不能去,但早教不能少。
這里為家長總結了幾個關鍵詞:陪伴、對話、運動、閱讀、交流、探索。
無論早期教育的哪個方面,家長都不能忘記,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一個均衡發展的孩子: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對世界上的一切都有強烈的興趣;
注意培養孩子在玩玩具時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息;
學會在游戲中與同伴交流,包括解決沖突等。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