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將至,異地高考政策日漸升溫,大家都在猜測月底出臺的異地高考政策會是怎樣的。如何才能解決異地高考問題呢?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稱,解決異地高考難題應該從打破分省錄取制度入手。
文章詳情:
如果打破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全國重點高校不再把招生計劃配置到各省,而是在全國范圍內招生,高考按戶籍報名的制度也就失去存在的土壤,異地高考這一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近年來,異地高考問題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本地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員,對開放異地高考持有迥異的立場,尤其在流入人口多的北京、上海、廣東地區,更是如此。
發生這種情況是在情理之中的。這種立場差異,是由我國當前的高考制度確定的,在分省按計劃的集中錄取制度之下,追求高考公平,對本地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員來說,成了“零和游戲”:在本地戶籍人口看來,開放異地高考,外來人員將侵占本地人的高考利益。
我國的高考錄取制度,是將高校招生計劃分配到各省的,如此一來,招生計劃就成為本省戶籍人口的蛋糕,與這一制度對應,各地此前都實行按戶籍報名的基本規定。很顯然,這一制度安排是我國高考錄取地區不均衡,以及義務教育不均衡發展的根源所在。
由于發達地區,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因此北京、上海等地的高考錄取指標多,高考競爭激烈程度遠低于其他省市。另外,各省區內的區縣,為了在省內“瓜分”高考資源,尤其是名校資源,就集中優質資源到少數重點學校,制造了基礎教育的“縣一中”現象。這些都是與教育公平的理念背道而馳的。
開放異地高考,是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然而,我國選擇推進異地高考的思路,卻是在現行高考制度框架范圍內,由各省市適當放開高考報名的條件限制。這一思路,在流入人口不多、高考競爭激烈的地區,是可以行得通的,但是在人口流入多、高考競爭程度相對弱的地區,就很難行得通,將面臨十分嚴重的本地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員的利益沖突。而不論怎樣設置高考門檻,都沒法徹底解決異地高考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要推進異地高考,就必須尋求改革的思路,直面制造不均衡的根源: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如果打破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全國重點高校不再把招生計劃配置到各省,而是在全國范圍內招生,高考按戶籍報名的制度也就失去存在的土壤,異地高考這一問題也就不存在了。全國各地的任何考生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報名考試,參加學校錄取。
我國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是在1977年恢復高考時確定的。在當時的狀況下,這一制度有一定合理性,有利于高考秩序的建設和高校的規范招生。但是,隨著高等教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一制度已出現諸多不適應的問題。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