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心大概是家長頭疼、教師頭疼、心理學家也頭疼的普遍問題之一。
孩子粗心受眾多因素影響,其中有氣質因素,有些孩子對感覺刺激的敏感性較差,而注意力又容易受干擾;也有知覺習慣的因素,對知覺對象的反映不完整、分辨不精細;還有興趣的因素,對感興趣的事情比較仔細,對不感興趣的事情馬馬虎虎等。最令人傷腦筋的是粗心會變成一種行為方式,演變成凡事都冒冒失失、粗枝大葉,成為真正的"馬大哈"。
粗心的孩子往往是動手快于動腦,事先缺乏仔細的觀察和全面的思考。這一情況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提高會有所改善,但對已經形成粗心習慣的孩子,則要對他們進行耐心的、細致的指導,幫助他們形成新的知覺、思維和行為的模式。
首先,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知覺辨別能力。如向孩子提供"找相同點"和"找不同點"的圖畫,讓孩子去發現各種細節上的變化,培養他們仔細觀察、仔細比較的能力,并要求他們把比較的結果用語言大聲地講出來,以鞏固知覺的發現。這種活動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哪怕是看到樹葉上的一只小蟲,也可以讓孩子去仔細看看(注意,不要去捉蟲子),蟲子身上有幾個花斑、幾條腿等。
同時,要培養孩子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和思考的能力。年幼孩子的思維缺乏可逆性,難以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同一問題,需要成人具體指導。如將兩根等長的棒子前后錯開如"---"放在孩子面前,問他們哪一根長。有的孩子指著上面一根,說它長,有的孩子則認為下面一根長。這時,你可以引導孩子換一個視角看這兩根棒子。說上面一根長的孩子是因為他們只注意到棒子左端的情況,當讓他們同時再看看右端的情況,結論就變了;講下面一根長的情況則相反,孩子只注意到右端的差異,而忽視了左端。要讓他們學會注意兩端。
此外,當發現孩子因粗心導致錯誤后,應及時要求他們重新更正,用新的動作鏈去糾正原有的習慣動作,塑造新的動作。這對于克服粗心也是完全必要的。必要時,家長可在旁邊給予具體指導,如"扶一把",就能防止重復出錯。
糾正孩子的粗心,是一件細致的、艱難的、經常反復的工作,需要家長高度的責任心和耐心,不可急躁,更不可以責罵。因為被罵得情緒緊張、興致全無的孩子只會變得更加粗心。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