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男孩》的作者杜布森博士是一位擁有開業證書的心理學家,也是一位婚姻、家庭和兒童問題的咨詢師。全球每天有2億人通過17種語言4200多家電臺收聽他的廣播講座。讀過了書我意識到,他擁有如此眾多的受眾,全在他“指南”的真知灼見是來自他自己的培育經歷、感受和許多社會學調查的分析依據。它有理由成為所有承擔將男孩培養成為好男人這項富有挑戰性工作的人士的必備參考。
《培育男孩》同時也是在教我們怎樣做父母,特別是如何做父親,因為其行為舉止對男孩的性格形成極為重要:“如果你經常發火、侮辱妻子,你的孩子就會對母親和其他女性采取同樣的不尊重態度。如果你經常喝酒過多,你的孩子就有可能染上酗酒和吸毒等習慣。如果你口出臟話、吸煙或與同事打斗,你的孩子可能也會學你的樣兒。如果你自私、吝嗇、亂發脾氣,在下一代身上你也會看到同樣的表現。”
因而,成年人首先要理解我們自己的性別身份,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孩子就會對他們是誰感到雙重的困惑。“對孩子采取接受的態度,然后去尋找那些使你的男孩具有個性和潛力的獨特品質。撫育他、培養他、給他充足的時間,讓他充分發展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個性。”
科學證明,是荷爾蒙睪丸素這個“壞小子”使男人具有了競爭性、攻擊性的欲望和行為。消除隱患的方式當然就是像宮廷中那樣讓他們成為太監,以使其對皇室女性失去興趣和欲望。但男人的消失絕不意味著女性的福音。從生化和解剖學上分析,“男性身上的睪丸素為女性的10—20倍之多,他們更有可能去追逐財富、權力、名譽和地位,因為在他們的體內就涌動著朝這一方向奔騰的力量。”而男人的血清素比女人的低,扁桃體又比女人的大,是這男性神經生理學的三要素一起決定了男性的氣質。這是上帝設定好的程序,不可更改。
當然,無論男孩女孩,在培育上都不該遵循什么即定的范式,因為由統一模具加工出來的是機器,而不是活的生命——人。女孩有比男孩好的31條理由也好,男孩有比女孩好的47條理由也罷。其實都需如一句俗語說的,女孩要有女孩樣兒,男孩要有男孩樣兒。
但問題是那是個什么樣兒?這始終困惑著為父為母者。有父母從小把女孩按照假小子來培養,長大以后,于颯爽英姿中透出須眉丈夫氣,倒獨有一番女人味。但若把男孩按照小姑娘來培養,成年了,渾身上下柔弱無骨,再操著一口娘娘腔,人們會覺得他在性傾向上出了問題。令女權主義者耿耿于懷的是,她們認為男女的性別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