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環球時報訊 在世界各國,標著“中國制造”的兒童
玩具以其低廉的價格贏取了各國父母青睞,成為兒童玩具箱中的“主流大軍”;而在中國,各種各樣的“洋玩具”卻似乎更受到家長和兒童的寵愛。美國《商業周刊》14日發表了題為《中國小孩兒愛玩“洋品牌”玩具》的報道,稱 “洋品牌”玩具除了質量讓中國父母放心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設計以及營銷手段上更勝一籌。如果中國的孩子從生下來就玩的都是“洋玩具”,吃的是“洋快餐”,讀的是“洋故事”,他們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呢?這是全球化對中國的兒童教育帶來的必然沖擊,北京大學張頤武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面對這樣的沖擊,我們需要更加關切兒童的心理需求,并且在文化創新上花些力氣,充分發揮中國積累了幾千年的文化資源。
“洋品牌”成為中國孩子的“主流文化”
14日美國《商業周刊》在其報道中稱,“中國可能是全球制造工廠,但中國家庭在給自己的孩子們買玩具時,只要他們負擔得起,他們都會選擇國外品牌的玩具——即使那些玩具也是‘中國制造’”。這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收入的提高,人們對于健康的關注和質量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雖然很多“洋品牌”都是中國制造,但“洋品牌被‘假定為’能夠堅持更嚴格的制造標準”。
文章還說,導致中國父母偏愛“洋品牌”的原因還在于,“中國的玩具市場還處于‘幼年期’”。“洋品牌”雖然比國內品牌玩具貴40%-50%,但在設計上更能打動孩子的心,“它們的設計更好,不像國內品牌那樣很快就讓孩子厭倦了。”另外,“國外品牌的熱銷還得益于成熟的市場營銷手段,將這些品牌與
電視節目和電影捆綁在一起,像米老鼠和海綿寶寶……這種對國外品牌的偏愛在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新世界百貨商場里體現地尤為明顯。玩具貨架上擺滿了國外品牌的模型和遙控汽車,到處是丹麥樂高、美特公司的芭比還有日本高達品牌的變形金剛。”
捍衛民族品牌應從文化軟實力入手
“洋玩具”受到中國孩子們的普遍喜愛,反映了全球化增進各民族、各種文化之間互相了解的作用,這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北京大學張頤武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現在的孩子都是看著變形金剛、玩著芭比娃娃、聽著小熊維尼的故事長大的,從客觀上講“這些作品反映出文化上的人類共性和兒童天性,是應該被理解的,因為這是全人類文化的財富”。
但是,這樣的全球化也給中國的傳統教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