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民政部門反復強調,災區孤兒的準確數字有待進一步核實,領養孤兒的程序尚未正式展開,但是中國各地數以萬計的家庭已開始熱切地申請認養地震孤兒。
33歲的陜西省興平市興化中學教師張保壽及妻子幾天前同6歲的兒子商量,希望從災區領養一名失去雙親的2歲左右女孩。“兒子聽了滿口答應,每天都追著我問小妹妹什么時候來。”他說,“我們的父母也都特別支持,還說要幫忙帶孩子。”
不過,四川省民政廳的兩部熱線電話根本就打不進去。“想領養的人太多了。”張保壽著急地說。
目前汶川地震災區有4700多名孤兒和暫時沒有找到雙親的兒童,而且這個數字每天都在變化。
溫家寶總理21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到,抗震救災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大量孤兒、孤老、孤殘需要安置和撫慰。
對42歲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熊洪友來說,領養孤兒意義非凡。
“唐山大地震時我只有11歲,村里房屋都倒塌了,在很多人的熱情幫助下我們全家才渡過了難關。”熊洪友說。如今,他是唐山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員,有個15歲的兒子。
熊洪友表示,他想
收養汶川地震孤兒是因為一方面家庭確實具備條件,另一方面也是想回報社會。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造成24萬余人遇難,4200多名16歲以下兒童無家可歸。這些孤兒有四分之三在災后被親友或素不相識的人收養,其余的由天津SOS兒童村以及孤兒學校和部分廠礦企業集中安置。
曾有社會學家擔心,經歷過地震和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兒,會有巨大的恐懼和心理創傷,可能給他們帶來嚴重的心理問題和難以消除的孤獨感、失落感和自卑感。
然而,30年后的今天,均受到較好社會安置和教育的震后“唐山孤兒”都已長大成人。有資料顯示,他們多數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融入社會主流,有近半數已經成為社會各行業的精英。
汶川地震孤兒的生活及收養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中國民政部日前發出緊急通知,表示因抗震搶險和緊急轉移安置工作仍在進行,孤兒身份正在核實,尚不具備辦理收養的條件,災區民政部門將待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后,盡早開展孤兒收養工作。四川省民政廳社會福利處處長葉路表示,目前四川省民政廳還沒有授權任何組織和個人開展收養孤兒的登記工作。
但急切希望通過領養孤兒表達愛心的人們依然爭先恐后,連日來各地民政部門的電話幾乎被打爆。
“我們已經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