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的熊教授為一課題來我區進行田野調查,為盡地主之宜,第二天我便帶熊教授到天池進行采風活動。上海拔1900多米高的天池,有三條可達之路,一為坐纜車,二為乘區間車,三為上石階路。在司機建議下我們選擇最費勁的上石階路登山,一路上,我們既享受著天山森林的自然生態浴,也體味著天池瀑布飛流直下濺著水霧的涼人心肺的絕妙感覺以及民族風情,雖然大家汗流浹背,卻真是不枉此行。在登山中,我們也看到由7位金發碧眼的外國人兩個家庭組合的“登山隊”,爸爸媽媽們都背著75—95升不等的徒步包,3個孩子也各自背著包,其中那個最小的10歲左右的小男孩背著35升的徒步包。當我們追上他們問候時,他們也熱情用中文打呼:“你好!”。在整個登山過程中,我們沒有發現國內的大人帶十來歲的小孩徒步登山的,倒是登頂后看到有不少中國小孩在玩耍,他們大多是乘纜車和區間車上山的。
寫到這又想到:《羊城晚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美國人怎樣愛孩子》中這樣說:美國人很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技能和動手能力。一天鄰居薩麗興奮地跑過來告訴該文的作者:“哎,你想不到,卡瑞學會使用剪刀了,還會抹膠水呢!”卡瑞是她兩歲的兒子。作者過去一看,卡瑞的床單、枕頭滿是窟窿,他的頭發也被膠水粘在了一起,面對這些,薩麗首先興奮于孩子學會了某種技能,而不是痛惜東西的損壞而責備孩子,然后才是細心地告訴卡瑞應該去剪紙和粘紙。
中國的孩子已經進入了“獨生子女”時代,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疼愛也是無以復加的。那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含在嘴里怕化”了“貴族式”溺愛,無形中不知塑造了多么“缺鈣”的中國“小皇帝”、“小皇后”,這種在溫室里長大的孩子感受到的是背書包的重量,學習的壓力,而一旦面對生活的壓力和受到各種挫折時,則往往不知所措,無法應對。在父母的含辛茹苦地“包辦”之下,我們的孩子沒有受訓練的機會和欲望,缺乏起碼的生存能力、自立能力、抗挫折的能力。
當然外國人的獨立生活技能和動手能力比我們強,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教化和內化成的。教育不能光說不練,要利用一切場合和機會進行有意識地培養。且不說薩麗的養子之道,就是那兩家登天池的外國人父母也叫人稱頌:雖然生活條件比較優越,卻沒有“慣”孩子,而是從小就很注意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意識和品質,而且身先士卒,和孩子一同體驗艱辛,一同克服困難,一道健康成長,使孩子在實踐之中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