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蔣雯麗聊天,千萬不要和她探討未來,因為結果往往是,一分沉默、兩分沉思之后,她認真地扔給你一句話:“我沒有想那么多!” 她總是盡力地回答每一個問題,但談到未來,她的確“手足無措”。也正是這么一個對于未來沒有任何準備的人,卻順風順水地贏得了一份成功的事業,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個可愛的兒子。
2004年秋天的蔣雯麗,在我眼里,像一個等待著收獲的“快樂農夫”,去年將大半年時間投入在影視事業中的成果終于浮出水面。9月,她因為電影《臺灣往事》獲得了華表獎影后;接著,《中國式離婚》在各大電視臺播映,收視率頻頻飚升;隨后,在美國創下收視奇跡的《欲望都市》中國版《好想好想談戀愛》和在《愛過我 放了我》成功扮演一位殘疾女作家的蔣雯麗,將拉出一條長長的蔣式影片戰線,去慰藉那些喜歡她的人。
[拍攝花絮] 整個拍攝過程中,蔣雯麗撥打和接聽的電話都是在說一件事:第二天,她將飛到丈夫的故鄉西安去參加一個活動,想到公公、婆婆有一陣沒看見孫子了,所以準備帶著兒子一塊到西安。但是,又因為第三天要趕回北京,時間緊迫,于是,她一直和西安的親人在商量著如何協調好時間,以至于讓老人能和小孫子呆得時間更久一些……去西安,蔣雯麗顯然是以一個明星的身份去參加活動,但是在這個西安媳婦兒的心里,帶兒子去見爺爺、奶奶,其實才是她最在意的一件事情。
對老人的關心和孝敬,是蔣雯麗從小在媽媽身上感受并學習到的美德。“我母親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女兒,我姥爺在我母親之前還有三個孩子都過世了,母親就認為姥爺對她是最重要的。父親和母親戀愛的時候,因為支邊,父親一個人去了新疆。而母親為了照顧姥爺,留在了安徽,一直陪著姥爺直到他去世。即使這樣天各一方,父母親依然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隨后,兩人依舊過著兩地分居的日子,一分就是十多年。這十多年里,父親每年回家探親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后來,母親有一次去新疆探親,雖然只是短短一段時間,卻成了他們那時最浪漫、幸福的時期,而我就成了他們那次‘珍貴會晤’的愛情結晶。
記得小時候,母親每天早上背著我去幼兒園,左手拿著換洗的衣服,右手提著為我準備好的午餐。拍攝《牽手》時,我還沒做母親,但是很多人都說我演母親還挺像那么回事,或許,那些就是從小以來,母親的一舉一動影印在我腦海里的一些東西。這么多年,母親還一直用言傳身教告訴我:女人一定要自立。生下兒子50天的時候,有一部好戲《非常公民》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