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魔語”?
比如紅紅在看一本書,小明也想看,那小明該怎么說呢?
“我可以跟你一起看書嗎?”
“如果你這次給我看,我下次也會給你看的。”
“我的書很好看,我拿我的書跟你換。”
小明所說的這些很有策略的話,就是“魔語”。孩子之間的“魔語”就是能讓別人開心,別人喜歡聽的話;或是表達自己心情,向別人訴說情感的話;或是能夠解決問題的話。
記者對幼兒園編排的一幕魔語情景劇《椅子風波》印象深刻,尤其是劇中孩子們解決爭搶椅子問題時所說的“魔語”,更是令人回味——
“我們兩個人都不坐,給別人坐!”
“好吧!我再去拿別的椅子吧!”
“我們兩人一起坐吧!”
“我們石頭、剪子、布,誰贏誰坐。”
據王芳園長介紹,幼兒園通過繪畫、書寫等方式,將魔語記錄下來,并且在不同場景、活動中讓孩子加深對“魔語”的感受和印象,并在日常生活試著用“魔語”去解決一些沖突,創造合作的機會。
比如小班孩子中中跟同伴下棋,但同伴不守規則,中中就說:“你這樣做,我很生氣”;
毛毛想讓爸爸帶她出門買點東西,但爸爸覺得時間晚了,毛毛就說:“我們快去快回……”這樣,爸爸就點頭同意了。
通過魔語的學習訓練,孩子們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且可以練習各種交往策略,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做個會批評的家長
批評,是在幼兒教育中經常使用的方法,但它的副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有調查數據表明,在孩子最主要的三種負面情緒中,即生氣、害怕、難過,有30%是由批評引起的。
那么,是不是需要取消批評?當然不是。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家長和教師都需要掌握批評的藝術。
“你真笨,這點小事情都做錯。”如果這樣批評孩子,那是大錯特錯了,它會導致孩子的無助反應,認為失敗是自身能力有問題。如果下次再遇到類似問題,很可能有焦慮感產生。
“你這次任務失敗了。”如果家長針對事情的結果批評孩子,那效果就比較模糊,因為孩子并不能明確自己失敗的原因在哪里。
“你這樣做的方法是不對的,正確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批評是針對事情的過程來進行的,孩子們就能理解失敗是因為這次方法用錯了,下次遇到類似任務,仍會采取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相信自己“這次一定能夠解決”。
當然,在不同的情景環境里、在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面前,家長和教師 |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