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左右的寶寶經常會有這樣的舉動:總是試圖抓住你手中的物品,得到之后非常珍惜地“研究”一會兒,然后把它扔到地上,同時嘴里發出“嗯,嗯……”的叫聲,并伴隨著期盼著你給他撿起來的眼神。你撿起來之后,他又揮舞著小手企圖拿過來,拿到手之后,卻并不珍惜,再次扔到地板上,然后又期盼著你撿起來。就這樣——扔下去,撿起來,再扔下去,再撿起來…… 有些媽媽會被寶寶的這種“戲弄”行為所激怒,粗暴地抱走寶寶或者拿走物品,有的甚至抓起寶寶的小手打幾下,力度雖然不大,但生氣完全寫在臉上。寶寶的這種看似荒謬、重復的做法,實際上正是符合嬰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游戲,稱為自發游戲,而你對于嬰兒自發游戲的干預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寶寶的身心發展。 解析:寶寶為什么要扔東西 ·符合寶寶的心理發
前不久,某電視片播出的兇殺場面,讓許多孩子產生了心理障礙,到安定醫院兒科就診的患者也突然增多。小病人們說,他們無論干什么眼前都有那些恐怖鏡頭。7歲的小奇原先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想像力豐富。他剛入院時,總說眼前有魔鬼,而且抽搐發抖,自己打自己耳光。據醫生介紹,這種疾病就是現在愈演愈烈的兒童現代病的一種,此外,還有電腦頸椎病、肥胖癥、高血壓等以往出現在成人身上的疾病。 誰把恐怖帶給孩子 在北京市安定醫院,有一群很可憐的小病人,有的孩子整天處在恐懼中,有的孩子總是在和俠客比武。醫生說,這些孩子都是兒童精神分裂癥患者。 安定醫院的賈軍樸大夫告訴記者,專家研究發現,近十年兒童發生精神分裂癥的比例明顯增高,患者也是年齡越來越小,這種情況和現在社會上鬼怪片、恐怖電影、武俠小說流行有很大的關系。不過,即使稍大的孩子也缺乏心理承受力,賈大夫曾收治一個18歲的女孩
很多家長對孩子有撒謊的現象感到生氣和苦惱,特別是對明顯的說謊和死不承認的說謊尤其惱火?! 『⒆訛槭裁凑f謊?──他們說謊有時是由于不讓他們說真話。有些家長常以打、罵等懲罰手段來對待孩子的錯誤。一個孩子打破了一個花瓶,媽媽回家后,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經過告訴媽媽,可媽媽一聽珍愛的花瓶被打破了,很惱火,把孩子狠狠地訓斥了一通。從此,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為了逃避懲罰,就采取說謊來保護自己?! ∠胱尯⒆颖苊庹f謊,父母不但要聽得進孩子令人高心的真心話,也聽得進令人傷心的真心話?! 『⒆拥母星轶w驗無論是積極的、消極的,或是矛盾的,都不應該鼓勵他按照父母的意愿來說,而應該按照孩子自己的體驗去說。例如,孩子生病時,不想服藥,家長騙他說藥不苦;不想打針,家長騙他說打針不痛。這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呢?那就是可以用說謊的方法欺騙別
嬰兒沒有辦法知道別人愛他,除非以具體的方式對他表示這份愛,也就是抱抱他、搖他、撫愛他、對他說話并唱歌。 專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以鐵絲給幼猴做了一個媽媽模型,并且裝置上了奶瓶,幼猴們雖然得到了足夠的營養,但是這個猴媽媽從來不會撫愛它,實驗結果顯示,這些小猴子長大后都成為社會性十分不佳的大猴子:他們無法和同類異性配對,并且表現出十分詭異的態度。 在某些死寂無聊的環境中養育出來的孩子,或多或少在心理上都有些障礙。因此順其自然地抱抱孩子吧,輕輕搖他,唱歌給他聽,跟他戲耍,如果你想擁抱他,親他一千次都無妨,不會寵壞孩子的,因為這樣,才能讓他知道有人深愛著他。
“春天,百畝林里有很多的三葉草,小熊和小豬想找四片葉子的三葉草,找了好久也沒發現,小熊有點煩了,他對小豬說:我的肚子咕咕叫了,我們還是先吃點蜂蜜吧。小豬說:好吧。他倆就坐下來吃蜂蜜了……”恬恬媽媽走進女兒房間時,恬恬手里拿著一本《小熊維尼畫冊》,背對著房門自言自語,但她講的絕不是書里的內容,而是根據書中的人物,自己編的故事,她很擅長于此。聽到媽媽進來,恬恬戛然而止,不好意思地說:“媽媽你別聽!” 其實,媽媽經常鼓勵恬恬自己講故事,可她為什么不愿意讓別人聽呢?不僅如此,幼兒園老師也不止一次地說,恬恬在班里也不肯主動舉手發言,老師越是用目光暗示,她越是把頭埋得更低。萬不得以非說不可的時候,一定是面紅耳赤、結結巴巴、虎頭蛇尾般地草草結束趕緊落座,其實那些簡單的問題她知道得一清二楚。 專家建議恬恬媽媽,最好回想一下,自己過去
兒童孤獨癥是一種發生在兒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發育障礙性疾病,主要有以下表現: (1)孤獨離群,不會與人建立正常的聯系。即是缺乏與人交往。交流的傾向,有的患兒從嬰兒時期起就表現這一特征,如從小就和父母親不親,也不喜歡要人抱,當人要抱起他時不伸手表現期待要抱起的姿勢,不主動找小孩玩,別人找他玩時表現躲避,對呼喚沒有反應,總喜歡自己單獨活動,自己玩。有的患兒雖然表現不拒絕別人,但不會與小朋友進行交往,即缺乏社會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時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過去摟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為了找人聯系而只是一個動作,或者說只存在一個接觸的形式,而無接觸人的內容和目的。他們的孤獨還表現在對周圍的事不關心,似乎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自己愿意怎樣做就怎樣做,毫無顧忌,旁若無人,周圍發生什么事似乎都與他無關,很難引起他的興趣和注意,目光
孩子對色彩和聲音有著天生的敏感,集鮮艷色彩、夸張形象、動聽音樂于一體的動畫片,理所當然成了他們的最愛。看見寶寶睜大著眼睛,全神貫注盯著屏幕的樣子,毋庸置疑,動畫片會給寶寶帶來巨大的歡樂,是孩子離不開的童年伴侶。 動畫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寶寶的生活——對這個世界的最初認知、對美與丑的感受、對善與惡的判斷。 它給了寶寶對這個世界的最初認知、對美與丑的感受、對善與惡的判斷。 如果父母放心地把孩子交給動畫片,放任不管,孩子會把動畫片中的一切照單全收,那些品位不高、制作粗劣的動畫垃圾,會不負責任地污染孩子的稚嫩心靈?! 赢嬈瑫⒆拥纳硇陌l展帶來什么?該給孩子選擇怎樣的動畫片?怎樣合理控制孩子看動畫片的時間? 如此種種與動畫片有關的問題在困擾著父母,讓我們一起走進孩子的動畫世界?! 赢嬈谐砷L的一代 在這個電視普及的年代里,動畫片成了伴隨每個孩子成
情緒是人的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人們一般將喜悅、愉快等情緒稱之為積極情緒或良好情緒,而將忿怒、哀傷、驚怕、恐懼等情緒稱之為消極情緒或不良情緒。培養幼兒的積極情緒,對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矏偂⒂淇斓那榫w能明顯于促進幼兒身體的健康成長。反之,恐懼、悲傷等情緒會危害其身體健康。情緒為什么會影響人的健康?許多心理學家對此作過不少研究。例如,有人對于情緒和消化功能的關系作實驗,證明人在進餐時情緒愉快,能使胃液分泌增多,食欲增強。相反,進餐時情緒恐懼不安,會抑制胃液分泌,而使人不思進食。美國有位學者把同一窩生的兩只羊羔,安排在大致相同的條件下喂養,唯一不同的是,一只羊羔身旁拴了一只狼。狼雖然碰不到羊羔,但羊羔隨時可以看見狼。另一只羊羔的身旁沒有拴狼。不久,前者由于情緒恐懼而不愿進食,日益消瘦而死亡,后者
兒童任性,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是個性偏執、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環境是導致兒童產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不加約束,放縱教育的結果。 一般說來,兒童由于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對許多事情缺乏認識和判斷能力,多少都有點任性。但是,孩子的任性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從心理上加以糾正。如有的家長說,“我們孩子有一次鬧脾氣,偏要我和丈夫都陪在他身邊,不讓我們離開一步。到做飯的時候,也不讓我們做飯,總之是不讓我們做任何事。直到他情緒好了,才允許我們干家務。”這個兒童就可以被認為有任性心理癥結。 &nbs
“又要放假了,到底該把兒子送進暑假班,還是放到爺爺奶奶家?” 的確,暑期如何“安置”孩子,從來就是父母們的難題。 近來,有關人士建議:今年暑假,父母不妨嘗試著“放養”孩子,讓孩子多和同伴們在一起,不但可還孩子快樂天真的童年生活,更能培養孩子的情商。 雖然是暑期長假,但不少小朋友根本沒時間和同伴玩。一位小朋友這樣說:“媽媽已經幫我報了4個暑假班,看來,我的暑假基本算是‘泡湯’了?!边€有個孩子說:“暑假里,爸爸媽媽不讓我出門,而且同學不是外出讀什么班,就是被他們的父母關在家中,所以我只能一個人自己玩。你說我不看電視、上網,那干什么呢?” 不許孩子出門玩,是孩子們找不到玩伴的重要原因。一個孩子說:“放假后,原本想好好輕松一下,這不,剛約好五個同學一起去打籃球,可臨出門時,三個同學先后打來電話說不去了,因為‘爸爸媽媽不許’?!?
明明是一家幼兒園的寶寶,已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獨立思考的習慣,雖然他只有4歲半。 一天,明明在他的課桌下無意中發現了一個藍色塑料物品,他很好奇也很喜歡,就一直拿在手里玩。這時,一個叫阿植的小朋友跑到明明面前,一邊搶一邊喊:“這是我的,這是我的。”明明堅決不松手,也不停地喊:“這是我撿到的,這是我撿到的?!卑⒅矒尣贿^明明,就大哭起來。 老師先分別安慰了兩個寶寶,然后問阿植:“你的這個瓶蓋是哪里得來的?”阿植說:“這是我家里飲水機上的,爸爸給我的?!崩蠋熡謫柮髅鳎骸澳阒肋@是什么嗎?”明明說:“不知道,我是在課桌底下撿到的。”老師知道這確實是飲水桶上的瓶蓋,阿植說的應該是真的,就對明明說:“這個瓶蓋確實是阿植的,但是阿植沒有保管好,弄丟了,被明明撿到了,那現在請明明把瓶蓋還給阿植好不好?”明明堅決不同意,還反問老師:“你怎
一般來說,大人們總是喜歡“乖”的孩子,因為他們很少會給大人添麻煩。于是為了自己管教方便,能使孩子安靜聽話,家長們往往不惜采取嚇唬、欺騙甚至威脅、恐嚇的方法,但結果卻往往差強人意。因此如何跟寶寶講道理,則是年輕的爸爸媽媽不得不學的問題。 鏡頭回放:周末,凱凱媽媽帶著孩子在公園的空地上嬉戲。2歲的凱凱剛在方磚地上跑跳兩步,媽媽就高聲喊著:“凱凱,當心給壞人騙走!”過一會兒,凱凱又想從小凳子上往下跳,媽媽大叫道:“別跳,腳會斷的!”一來二去,凱凱乖乖地站在媽媽身邊,看著周圍“上竄下跳”的小伙伴眼里滿是羨慕。過了一會兒,小伙伴們拉著凱凱一起去坐電動小火車,凱凱一個勁地往后縮,嘴里不停地說著:“我不去,我不去,坐小火車會摔死的!”
寶寶在生病期間,食欲下降,選些寶寶愛吃的、好消化的食物,是很自然的。但是,并不等于病好了就可以挑食、偏食。 生病,需要臥床休息,但是隨著體力逐漸恢復,應該讓孩子自理生活,不能養成懶散、依賴的毛病。 過分的呵護、放縱,在孩子身體康復以后,就可能落下許多心理上的"后遺癥"。比如,心理年齡倒退,孩子變得比以前幼稚、脆弱、膽怯、無能。于是就出現這位年輕父親所說的:"三歲了,喝水非用奶瓶才肯喝;腿不軟了,非讓抱著;平時去幼兒園高高興興,現在為達到呆在家里的目的,在幼兒園不吃不喝"。"因為孩子覺著呆在家里能想干什么干什么,全依著他",后面的話是我接著說的。 過分的呵護,使孩
出生幾十天的嬰兒也會患心理病,你信嗎?日前,一對年輕夫婦抱著出生僅49天的嬰兒來到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抱怨自己孩子喂飽后總是哭鬧不止,不知如何是好。結果醫生的診斷讓這對父母大吃一驚:孩子已有患心理病。 嬰兒也有心理病 原來這位年輕母親為了盡快恢復產前體型,孩子未滿月就為她找了個小保姆照料,自己什么也不管,連晚上睡覺也是讓孩子跟著小保姆。孩子得不到母愛、人之初的情感交流和依偎父母懷中的樂趣,因而以哭鬧"抗議"。醫生忠告,父母對嬰兒的情感需要熟視無睹,孩子是很容易引發心理疾患的。 時下,因父母無視關愛和教育不當等原因,引發學齡前兒童的心理
“媽媽,我最親愛的媽媽。我最愛我的媽媽,我的媽媽也愛我……我的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從幼兒園回來的路上,女兒又開始模仿《貓和老鼠》中那只把一心想吃它的貓當作自己媽媽的小鴨子。聽女兒奶聲奶氣的模仿小鴨子傾訴心聲的時候,我不禁笑著評論:“這只小鴨子真可愛!” “媽媽,你說那只小鴨子的媽媽干什么去了?她怎么不陪在小鴨子的身邊呢?”女兒抬頭看看我,若有所思地說,“對了,肯定是鴨媽媽太忙了,沒時間帶鴨寶寶,所以這只貓才把小鴨子給騙來了……”女兒的另類思考,令我心頭一緊:她設身處地為小鴨子擔心、鳴不平之后,又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媽媽太忙,沒有時間! 這瞬間的驚悸,讓我對身邊的女兒充滿了歉意,往事如湖畔絲絲楊柳輕輕觸動我心靈的湖面……癡迷陶醉于自己的工作當中,我把精心挑選的育兒經典托付給婆婆,而自己留
明確兒童性早熟的發生原因和如何進行相應的藥物治療固然至關重要,但是,防患于未然就顯得更重要了。每位父母都有必要將"兒童性早熟的預防要則"作為"育兒必讀"之一。 了解性知識,及時進行性教育家長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性早熟兒童盡管體格發育和第二性征提早出現,但其心理狀態往往滯后于其性征發育的年齡。性早熟患兒的身體和心理均處于兒童期,而在性的方面卻已經步入青春期,儼然似成人。過早的性發育使他們對性知識特別感興趣,無論是性器官的結構,還是性功能的奧秘,都會傾注全力去探索和獵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性的要求,而這些兒童的智力和思維尚處于幼稚階段,其自制能力相對較弱,有時會發生一些越軌行為,臨床上已見到7~8歲的孩子發生性交,甚至已有懷孕的案例!父母應當充分了解這些變化,給孩子各方面的關心和愛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的秘密發展的過程吧! 0~3歲:沒有秘密 3歲之前,孩子一直活在與父母等撫養者依賴、共生的世界里,總是把自己與別人的想法、體驗混在一起。他們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沒有秘密可言。 3~4歲:秘密萌芽 在3歲左右,孩子開始明確意識到自我和客觀世界的分離,逐漸學會用“我”來稱呼自己。他能意識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卻并不知情,“這是只屬于我的東西”,于是秘密出現了,這是一個全新的天地,是他的內心世界。當然,這時的孩子對于要保守秘密還是公開秘密毫無意識。 4~5歲:感受秘密 這個時候,孩子開始隱約感覺到秘密的含義,但依然不了解它真正的內涵和本質,所以,只能說孩子發現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僅此而已。如果問一個5歲的孩子什么叫做秘密,他
隨著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孩子在父母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們。但是在養育孩子的路上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那么獨生子女的環境容易使孩子產生哪些“通病”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獨我”行為 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里的一切都理所當然是我的,好像從來沒有感受到別人的需要。我的小床、我的電子琴、我的玩具、我的食品,好像沒有什么東西不是我的。一個第一次隨爸爸出遠門的孩子看到火車茶桌上別人的食品拿起來就吃,就是一種典型的“獨我”行為。 2、窩囊好哭 整天只與父母打交道,一切都由父母包辦代替,失去了動手能力,也沒有與小同伴競爭玩耍的機會,變得膽小窩囊、害怕困難,一遇到挫折、痛苦就會哭。這是由過度的保護形成的過分懦弱。 3、心理早熟 早
“孩子,你怕什么?”“我害怕晚上”“我害怕妖怪”“我害怕壞蛋”……北大附小的楊融冰老師在班里調查了32個6歲多的孩子,其中有8個孩子害怕一個人在家,5個孩子害怕怪獸和鬼怪,4個孩子害怕爸爸媽媽打,4個孩子害怕玩過山車、激流勇進的游戲……在訪談中,發現無論3歲的孩子還是6歲的孩子,幾乎都有恐懼的事情。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的恐懼心理是正常的,也有相當一部分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恐懼。說“不知怎么搞得,孩子越大膽子越小,一會兒害怕聲音,一會兒害怕毛茸茸的玩具,一會兒又說屋里有妖怪……”有一個7歲孩子的父親還說:“我的孩子真是越大越沒出息了,比老鼠的膽子還小,一會兒怕這,一會兒怕那……”是孩子沒出息,還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特點? 我害怕怪獸 孩子:姜楠,女,3歲 媽媽:孔令婷(自由職業) 女兒3歲時,被一個動畫片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英國人總是古板而保守的,英國曾一度被稱作是歐洲性壓抑最嚴重的地方。但是現在,人們要換個眼光看英國了。剛剛結束的全國性調查顯示:在現在的英國,性變得越來越泛濫,越來越頻繁,性伴侶也如走馬燈一樣換個不停。在很多英國人的眼中,一夜情完全可以理解,連同性戀他們都想嘗嘗呢! 英國《觀察家》12月2日報道,上個星期,英國公布了1999到2001年度國民性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調查,這不是簡單地在酒吧里找幾個年輕人問一問,而是在過去的兩年中,對1.1萬名英國人進行嚴肅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在家里通過電腦填寫答卷,可信度較高。 調查結果令很多人吃驚:當今英國人平均初夜的年齡為16歲,而30%的男孩子和26%的女孩子與第一個性伴侶的關系都不長久。在英國,每年有9萬多名10多歲的女孩懷孕。去年,在這些少女媽媽中,有7700名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