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 能 低有又稱精神發育遲滯,是指因一組先天的或兒童期的疾病引起的精神活動發育受阻,突出地表現為智力及社會適應能力低下。 兒童低能的程度分級 臨床上常以癥狀輕重來分級,過去從輕到重分為愚魯、癡愚、白癡三級。現根據智商(IQ)高低分為四級: 輕度 IQ為50-70,學齡前可發現說話、走路能力發育稍遲。因智力缺陷程度比較輕,不易被識別。軀體發育及神經系統大多無明顯異常征兆,語言發育遲緩,個人生活能自理(如進食、清洗、穿衣、大小便料理等)
三四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會對自己的出處產生好奇,甚至經常追問:“我從哪里來的?”碰到類似的問題時,你會怎么回答呢?我想大概不至于是“長大你就明白了”或“巫婆生的啦”,抑或“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吧”。如果你的答案真是如此,那可得改正了,因為此刻的他已需要你給他真實的答案,縱然他聽不懂,也必須如實回答。 在此我想舉一個有趣的例子:一位母親曾在兒子問她:“我從哪里來?”的時候,急切地把自己早已準備好的一套知識告訴兒子。結 果兒子竟馬上接口說:“隔壁小化說他是從宜半來的,我是從哪里來的?” 這個故事也提醒父母在回答諸如“我從哪里來?”的疑惑時,一定要先明白孩子想知道的重點是什么,再一點一滴地隨年
問:我的孩子今年5歲,前幾天,我從幼兒園接他回家,到家后發現孩子的小書包里裝著一只玩具熊,是他背著老師偷偷從幼兒園里拿回來的。問他為什么要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他回答說喜歡小熊,想讓小熊和自己一起回家。第二天,我把小熊交給老師,并向老師說明了情況。沒想到,下午接孩子回來后,孩子哭個不停,說老師說他是個小偷,小朋友們也叫他小偷。看著孩子那難過的樣子,我心里也不好受,您說,孩子的這種行為能算偷嗎? 答:首先,我要對幼兒園老師的作法表示遺憾。她不分清紅皂白就給孩子扣上一項“小偷”的帽子,這種作法所帶來的傷害比孩子本身拿玩具回家要嚴重的多。這種踐踏人格的指責,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對他今后性格的發展產生極壞的影響。 作為家長或老師,當你第一次發現孩子拿別人的東西時,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后再下結論。有的孩子有時會把誤認為是自己的東西拿回家,比如一塊有圖案的手絹,玩
方新是一個專門幫助別人的人,她的職業是心理治療師,俗稱“心理醫生”。方新還是一個九歲男孩的媽媽。無論說起職業還是說起兒子,方新都有說不完的話。記者問她,做心理醫生是不是對做媽媽也很有幫助?她說是這樣,因為心理治療師這個職業要求不斷地反思自己,不斷地自我成長,這是做一個好媽媽的前提。 方新給記者講了“心理醫生媽媽”的教子方法。 做媽媽首先要給孩子安全感 好些心理學家都在研究童年早期的“依戀”問題。對母親的“依戀”實際上是小孩的一種本能。當小生命作為一個個體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就是要活下去。初生的嬰兒什么都不會,要活下去就需要仰仗某些東西,媽媽就是這個最主要的東西,母愛就是這個最主要的東西。對嬰兒來說,媽媽的懷抱是最溫暖、最安全的,當媽媽的一定要把這個感覺給孩子。孩子有了這種感覺,就有了一個穩定的
擺在一歲寶寶面前的是日益豐富的情感,不斷添加的技能。在不斷地“充電”過程中,千萬別忘了,“幽默”和由此帶來的快樂,也是孩子們應該學習的重要內容。提問:什么能讓你和孩子更親密? 回答:第一,是擁抱;第二,是一起開心地笑。 專門研究孩子行為的專家Paul McChee博士在他的新書里認為:笑是把父母和孩子拉近的最強有力的方式。一起做些讓人捧腹大笑的事,可以讓你們在彼此心中的地位加強,笑猶如一種魔力把大家緊密地聚在一起。 所以,當你和寶寶都沉浸在學走路,學說話,學習各種技能和認識這個世界的忙碌中時,千萬別
1.享受“不受限制”的快樂 為了讓孩子們能應付挑戰,家長常常用各種各樣的活動控制他們自己的時間表。但孩子需要帶著想象力盡情地玩耍,需要時間去抓昆蟲、打雪仗、看螞蟻搬家等。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動,更能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快樂。 2.具體地表揚孩子 當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掌握了一種技能的時候,家長不要總是簡單地說“做得不錯”,而要具體地指出他們的成功,比如,“今天你給奶奶捶了背,真讓媽媽高興。”具體的表揚會讓孩子產生更大的滿足。 3.和孩子一起運動 和孩子一起騎車、一起打球……這些活動不但能增進孩子的健康,更能讓孩子笑口常開。好的身體狀況有利于讓兒童樹立正確的自我形象觀。 4.高興就大聲笑出來 笑出來,對家長和孩子的健康都有好處,這絲毫不會讓家長喪失威信。讓家中充滿笑聲,并經常給孩子一個擁抱,這些都是最好
一個來自鄭州的三口之家在中國教育電視臺《青蘋果、紅蘋果》欄目中,首次向人們講述了父母如何與孩子談“性”這一敏感話題。面對孩子的性問題,這對教師父母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徘徊后,毅然坦率而不失技藝地進行了正面回答。 其中花費的心思耐人尋味,其后的結果引人反思。 個人介紹 何峰,現年39歲,從獨子出生的1990年開始,有醫學基礎的他就潛心于性學研究。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如今已是省性健康教育促進會副會長、河南性健康網首席執行官。何妻,本市西郊一中學教師。 何峰的兒子小何,現年14歲,在本市西郊一中學讀初一。21日,在市區北部的一個小院里,記者與他們進行了深入的對話。 爸爸:直接給孩子正確答案 記者:與孩子第一次談“性”這個話題是什么時候? 何:這有一個過程。最早是在幼兒園時期,孩子問我愛人:“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呀?”他媽媽就
對今年才上小學二年級的小軍來說,很多“為什么”縈繞在他的腦海,特別是一些男女性別問題,他總想弄個明白。前天,他的媽媽為了徹底解答兒子的問題,在自己洗澡時,把兒子叫進浴室,看著媽媽的身體,對兒子進行“現身”說法。為此,孩子的爸爸王先生感到不可思議,夫妻倆還吵了一架。 王先生告訴記者,他的兒子很聰明。平時,總喜歡問一些奇怪的問題。他認為,8歲的孩子了解生理方面的問題,實在早了點。即使要教,應該由他這個父親負責。可是,因為自己經常出差,教育孩子的事情,大都落在了搞教育而且有三級心理咨詢師證書的妻子身上。兒子在學校聽高年級的同學說,四年級的女生有人發育了,他就來問什么叫發育?而且追問,男女生發育有什么區別? 平時喜歡“啟發式教育”的
第一,忌嬌慣溺愛 開口不離“好”,出門不離抬,吃飯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會養成兒童任性的性格。父母“愛子—溺子—誤子”,這往往是現實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護縱容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當眾做錯了事,家長明知不對,卻以種種理由加以庇護和掩蓋,其結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確對待缺點和錯誤。 第三,忌哄騙 有些家長圖一時安寧,不惜編造假話欺騙孩子,這樣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養成虛偽不誠實的品格。 第四,忌諷刺 對孩子諷刺挖苦,以為可以“激發”上進,結果適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 父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凡事都要盡善盡美,稍有不順便大加訓斥,使子女無所適從,思想感到壓抑和束縛,時間長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 對孩子不加引導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為,不盡家長
孩子喜歡對家長說話;是對家長的信任,這很可貴。只要可能,家長千萬不要打斷孩子的話,“或者表示厭煩,因為,這么一來,孩子比較脆弱的自尊心就會遭到傷害,弄不好,還會從此向你關閉敞開的心扉,實行自我封閉,這樣下去,后果將不堪設想。 也許,孩子在校內、外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時又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訴說,只好獨自悶在肚子里,待回到家再向家長傾訴。孩子這么做,無非有兩個目的:一是孩子在傾訴過程中,不滿的情緒獲得充分的宣泄,從而使身心恢復到常態;二是孩子的一番傾訴是為了尋求解決問題的良策。對于前者,家長自然不必多話,只需坐下來熱情關注即可。對于后者,家長就得認真思索一番,調動積累,以便用自己比較豐富的人生經驗去指導孩子如何解決問題。 另外,也可能是孩子在學習或其他校園與社會活動中獲得了優秀的成績。這時,孩子向家長訴說的目的無非是想讓家長與他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對
同事的女兒楚楚,現在讀小學四年級,從上小學到三年級,楚楚一直是班里的學習委員,成績很優秀。一次,楚楚數學考試考了95分,排在班上第三名。可是回家后,媽媽卻很生氣,惡狠狠地說:“你們班那個李小萌,考了99分哪……你太讓我失望了。”面對媽媽的數落,楚楚憋著一肚子委屈,眼淚汪汪的,卻不敢頂嘴。 在媽媽過高的期許之下,楚楚在學習上絲毫不敢怠慢。可是漸漸地,不知道為什么,楚楚的學習成績竟明顯下降,對學習產生了很深的畏懼心理和厭倦情緒。媽媽對此驚愕不已,懷疑孩子是否腦子出了什么問題。 點評:過高的期望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禍首 孩子學習好是每個家長的心愿,但一些家長因為沒有正確對待孩子的成績,導致孩子出現了問題。家長問題出在哪里呢? 一、無視孩子的感受 孩子取得這樣的成績,
冬天是兒童咳嗽的高發季節,很多小朋友一咳起來甚至整個冬天都反復發作。西安7歲的帥帥就是這樣,不過和其他小朋友都去呼吸科就診不一樣,帥帥最終是在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的心身科治好的病。 帥帥的肺炎持續了幾個月后,他的背都咳駝了,爸爸媽媽帶著他跑了很多大醫院,就是不見好。后來在一位醫生朋友的建議下來到了心身科。 經過觀察和幾項身體檢查,帥帥被判斷得的是心理疾病。因為帥帥從會說話就開始背唐詩,然后學鋼琴、吹薩克斯、學繪畫、學舞蹈、學英文…樣樣學得還不錯,總是受到周圍人的夸獎。 帥帥得肺炎后父母忙著帶他看病,他忽然發現可以不學習還有快樂,所以不想好,慢慢就形成了功能性的情緒障礙。 據專家介紹:4~10歲是兒童情緒障礙的高發年齡,現在兒童的心理疾病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應引起家長注意。 兒童情緒障礙常常是混合性的,比如同時有抑郁、焦慮、恐懼等
(一)明了寶寶受挫之原因 當發現寶寶悶悶不樂時,大人可以協助寶寶找出其不快樂的原因。對于許多較為內向或是不善言詞表達的寶寶,大人可讓寶寶以說出、畫出或是寫出的方式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當寶寶遇有挫折的情境時,大人不必急于立即插手協助,許多大人因為心疼孩子而過度保護孩子,卻使寶寶喪失主動學習的機會。例如:于孩子間的爭吵過程中,大人可在旁觀察而不需置身于其中排解紛爭,這樣可讓寶寶學習與友伴相處的技巧。 (三)協助寶寶分辨及思考 當寶寶受到挫折時,其往往會使用消極的哭泣,或是用暴力的攻擊行為來對抗之;然而不管是前者或是后者,皆無法有效解決他所面臨到的問題。這時大人可提醒寶寶,想想看若是再有遇到類似的情形發生,他可以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解決其困境。 (四)幫助寶寶發泄情緒 由于寶寶并
(1)腦神經遞質數量不足 腦內神經遞質濃度降低,可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活動,從而使孩子動作過多。(2)腦組織器質性損害 大約85%的患兒是由于額前葉或尾狀核功能障礙所致,包括:孕期疾病如高血壓、貧血、先兆流產等;分娩過程異常,如早產、鉗產、室息,顱內出血等;1-2歲,中樞神經系統有感染及外傷。(3)遺傳因素 大約40%多動癥患兒的父母,其同胞或其他親屬在其童年也患此癥,遺傳因素與多動癥密切相關。(4)其它因素 家長教育方式失當;過多食用人工色素,防腐劑,保鮮劑等;環境污染導致的鉛、鋁及化工合物中毒等。
您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是否時常會感到“牛頭不對馬嘴”,原本是關心孩子,可是他卻不領情;想說點知心話,卻發現孩子心不在焉……其實,孩子在與家長溝通時是有選擇性的,如果您無法開啟他的心扉,自然也就無法正確地與他進行交流,好話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關心話語:簡練說 場景與假設 1.您送孩子去上學,出門前,邊給他整理衣服邊叮囑他:“樂樂,路上要小心,過馬路時要等綠燈,遇到生人別隨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難,記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卻頭也不抬:“媽媽,您真煩人,每天都講這一套!” 2.您去學校接女兒回家,一路上,邊給她擦汗邊關切地問:“苗苗,在學校聽話嗎?有沒有人欺負你?還記得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嗎?”結果,女兒給您的回答卻是:“媽媽,我的耳朵都要起繭了!” 事實與結果 在這樣的交流與溝通中,您越來越無法理解
那時桐寶還未出生,一天,酒足飯飽的“準”桐爸同志仰在沙發上“晾”肚皮,由于桐爸的體型很有特色——中間部分較為突出,飯后尤為明顯,外甥丁丁被吸引了,對著這疑似“大鼓”的東東使勁兒敲打起來,桐爸明顯吃力不住,便混說什么“不能敲、不能敲,舅舅懷孕了,肚子里有個小寶寶”,見丁丁不甚相信,還解釋說“我懷一個寶寶,舅媽懷一個寶寶,這就叫做雙胞胎”的鬼話,丁丁終于相信了,同時也嚇壞了,轉身飛奔著去找他的媽媽…… 應對寶寶性問題 隨著桐寶年齡的增長,“勤學好問”的本性逐漸顯露出來,“媽媽,我從哪里來?”被越來越多次地問及。當然,八?后的桐媽是絕對不會用什么“揀來的”或“買來的”等不靠譜的答案來搪塞寶寶的,經過深思熟慮,桐媽決定有選擇地將部分“真相”告訴他—— 對策一: 關于出生的童話 對于年齡較小的寶寶來說,過于復雜的生理知識很難使他們
兒童的成長包括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成長的兒童在各年齡階段身心都有較大變化。兒童期的成長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其特點如下: (1) 嬰兒期(0~3歲):孩子日長夜大,身體的各種器官、系統也逐漸發育成熟。第一年腦發育較快,腦重可達1000克,相當于成人腦重的75%。心理活動也有相應發展,如簡單的語言發展,至3歲時詞匯量可達成1000個左右;認知能力發展,3歲時能分辯基本顏色,能集中注意力、記憶兒歌及簡短故事;情緒和個性的發展,易哭易笑,喜怒無常,對母依戀,一旦分離,則出現焦慮哭鬧。應將焦慮減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感到舒適安全。嬰幼兒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人格培養要從小抓起。 (2)幼兒期(3~6歲):六七歲時腦重量接近成人水平。言語發展很快,六歲時詞匯量可達4000個;思維和想像能力也得到了發展,能重述故事內容
許多爸媽在孩子問及“性”方面的問題時都感到尷尬不已,不知如何回答,有的索性避而不談。其實,性是美麗而圣潔的,對孩子的性啟蒙也應該是一個美麗的過程,不應該是刻板的照本宣科或缺乏感情色彩的說教,而應該自然些、美麗些、柔性些,多些真情,多些熏陶。 PART1: 不同家庭的心得 爸爸:毛毛爸,IT工程師 媽媽:毛毛媽,公司文員 孩子:毛毛,男孩,7歲, 上小學一年級 妹妹,2歲 毛毛家有點特殊,兩個男生、兩個女生在一個屋檐下共處,所以爸爸媽媽從小就告訴孩子們“男女有別”,最需要強調的是上廁所的問題,在外面的時候,如幼兒園、學校、公共場所,一定要認清男、女廁的標志,特別是毛毛,因為他是哥哥呀,要給妹妹作出好榜樣;家里只有一個衛生間,無論是誰,上衛生間一定要關門,其他人再內急也要忍著。好在孩子們都比較遵守規則,從沒出過什
我兒子5歲半。很犟,上課從不舉手發言,害怕在眾人面前表現。還常嘆氣,說怪話“我真想死”,有時又說“我不要死”。正經的學習他都不想搞。總喜歡捉蟲子、蝴蝶等,又不會養。脾氣很大,常愛急燥,跺腳,喊叫,生氣時偷偷無聲地哭。對陌生的小朋友又不敢主動去交往,他的朋友都是女孩。對這樣的孩子該怎么辦? 專家答—— 我們通常所說的孩子的“脾氣”與先天的氣質特點有關,比如粘液質和抑郁質的孩子就有內向、好靜、內心體驗豐富等特點,多血質的孩子則有急燥的特點,您的孩子可能就兼有這些氣質類型的特點,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與教育方式有關,如父母經常表現出沒有耐心、方法簡單粗暴等。 針對您孩子的這種情況,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改進: 一是耐心引導。在孩子將要出現或已經出現急燥情緒時可用平穩的語氣勸解或用其它活動轉移注意,在孩子年齡稍大后,可
任性是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幼兒的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因為任性的幼兒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很難作出利他(如關心、謙讓、助人、同情等)的行為。幼兒任性還會影響成人、同伴對他們的評價,并由此影響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滾、不停地哭鬧、亂扔東西等行為來表現他們的情緒、要求與脾氣。如果這些消極行為經常發生,就會強化他們的不良個性品質。同時,幼兒任性時通常會伴隨著煩躁、忿怒的情緒。一次情緒失控對身心影響不大,經常性的情緒失控,就會對健康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了。 那么,造成幼兒任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 家長的教養方式不當。孩子任性時家長的態度如何,家長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等等,這是關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獨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