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自鄭州的三口之家在中國教育
電視臺《青蘋果、紅蘋果》欄目中,首次向人們講述了父母如何與孩子談“性”這一敏感話題。面對孩子的性問題,這對教師父母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徘徊后,毅然坦率而不失技藝地進行了正面回答。 其中花費的心思耐人尋味,其后的結果引人反思。
個人介紹 何峰,現年39歲,從獨子出生的1990年開始,有醫學基礎的他就潛心于性學研究。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如今已是省性健康教育促進會副會長、河南性健康網首席執行官。何妻,本市西郊一中學教師。
何峰的兒子小何,現年14歲,在本市西郊一中學讀初一。21日,在市區北部的一個小院里,記者與他們進行了深入的對話。
爸爸:直接給孩子正確答案
記者:與孩子第一次談“性”這個話題是什么時候?
何:這有一個過程。最早是在幼兒園時期,孩子問我愛人:“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呀?”他媽媽就像其他父母那樣告訴他:“你是爸爸媽媽從樹下揀的。”原以為孩子就此了結,不料他非要我們找那棵樹,看孩子的認真樣,我倆真是有點心虛。
記者:你們帶孩子找那棵樹了嗎?
何(笑):哪里找呀。這時,我們覺得還是告訴孩子正確答案的好。于是,在幾天后孩子又問我這一問題時,我告訴他,你是爸爸的
精子和媽媽的
卵子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小泡泡,小泡泡長大后從媽媽的身體里出來就成了你。孩子又問,是從媽媽的什么地方出來的呢?我就告訴他是從媽媽撒尿的地方。
記者:后來呢?
何:到孩子上小學三年級時,他無意中發現了
避孕套。他就問這是什么,他媽媽告訴他這是“小雨衣”。第二天,我很鄭重其事地給他說,這是爸爸媽媽的
玩具,在一起玩時套在爸爸的雞雞上免得生小孩。這時,孩子又問,我可以玩兒嗎?我回答道:不能。你還沒大學畢業呢,只有相愛的人才這樣。孩子似懂非懂地“哦”了一聲。“性”方面的東西先入為主是很重要的。孩子的疑問要隨時隨地解答,免得孩子好奇,瞎找答案。
記者:聽說您現在已是性學專家了,這與坦率地教育孩子性問題有沒有聯系?
何:有。我發現,許多人的性犯罪都與性無知有關,如果這些罪犯能正確認識性、對待性,作案的幾率絕對不會這么高。但社會上,從家庭到學校對性教育幾乎是避之不及,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區域。對孩子的教育只是我的一種正常的家庭教育。其他家長也應該這樣。
小何:我覺得性并不神秘。
記者:小何,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