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貝兒能變聰明,不希望孩子變“笨”,如果希望孩子聰明,首先要知道孩子是如何變“笨”的,這樣才能趨利避害,讓寶寶向著聰明的方向前進。 1、永遠也贏不了的游戲 如果我們讓孩子玩一個游戲,這個游戲的難度超出孩子現有的理解能力,但我們又不向他做任何講解,結果孩子總是不知道該怎么玩,每次嘗試都失敗,那么孩子的感覺會越來越糟糕,不用別人說,他也會覺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贏”的感覺,最終,他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看起來笨頭笨腦又畏手畏腳的孩子。 2、過早的知識傳授
對于那些生來體質較差的孩子而言,他們往往容易獲得父母更多的愛護和關注,特別當別的孩子在戶外四處盡情玩耍時,他們只能孤零零地坐在自己家的窗前向外羨慕地眺望。 原本父母是想讓他們免受勞累侵襲和意外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這類孩子會變得知覺—運動能力發展不良,導致學習能力障礙,從而影響學習效果。而且,心理醫生通過在門診的觀察得出結論:一般體質弱的孩子依賴性特別強、膽小退縮、自卑懦弱、以自我為中心、獨立性差、缺乏自信心,還有一些孩子表現得非常焦慮、敏感、內向甚至孤僻。 專家表示:這些孩子屬敏感型體質,隨著年齡的增長,體質就會慢慢好起來。所以,父母不但不該限制他們的活動,反而應鼓勵他們多進行運動,這對改善他們的體質有著關鍵的意義。除了鍛煉身體,父母還應對他們進行其他各方面的鍛煉。 由此可見,對體弱孩子的過多的關注,實際上是害了他們。如果家有一個體質弱的
日本東京有多所教幼兒識字的幼兒園,據他們從1967年開始的一項研究,5歲開始學部分漢字的孩子智商可達95,4歲時開始學的可達120,而3歲時開始學的可達130。 兒童識字的最佳年齡有了最新說法。在日前由少年兒童出版社舉辦的“學前兒童識字教育研討會”上,來自京滬兩地的專家認為,3-6歲是兒童學漢字的最佳年齡段,讓孩子盡早閱讀,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益而無害。 傳統觀點認為,學齡前兒童不宜過早地學習識字。我國兒童一般是6歲初入學后先學6周漢語拼音,然后開始“看圖讀拼音識字”。然而,單一的拼音教學不利于開發、發展兒童的思維。據一些語文工作者分析,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學生識字時間晚、速度慢、數量少,遠遠未能滿足學生自身智能發展的需要。 專家認為,對學齡前兒童進行識字教育是具備一定條件的。據了解,田林第六幼兒園從中
不要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再去責怪他們缺乏獨立性。殊不知,孩子的獨立性,完全取決于父母對他從小的培養。 第一式:啟發他自解困難 臨出門時,孩子突然想起老師要他帶紅色的東西去幼兒園,而紅色的東西雖然家中有,卻需要花時間尋找,而時間對孩子和父母又都非常緊迫,你是否會立即幫孩子尋找? 對策:如果此時你能啟發孩子,譬如“你的紅帽子也是紅色的,是否可以呢?或者你再想想還有哪些東西也是紅色的?” 提示:當孩子掌握了這種方法,平時你還可以加大難度,讓他在有限的時間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例如在1分鐘內列舉出所有整理玩具的方法等等,這些有趣的練習可以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不會驚恐不安、不知所措,而是迅速集中精力、尋找辦法。 第二式:解圍不如學自救 孩子完不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當他向你求助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當寶寶發出第一聲言語時,相信每位為人父母者都會覺得那聲音有如天籟般悅耳動聽。而父母該如何適時地刺激孩子的語言發展呢?請看本文介紹。 當家中寶寶開口發出第一聲爸爸、媽媽時,相信是每位為人父母者最愉悅的時刻。相反地,若孩子遲遲不肯開口說話,或出現說起話來結結巴巴、口齒不清等等情形,想必會令家長們十分憂心。 專家指出,從小嬰兒哇哇墜地,他的語言發展就已經開始;而且,幼兒的語言發展有一定的時間性,可分為: 出生至1歲(口語預備期):此時期的幼兒以哭聲、笑聲、口腔發出來的聲音,如:嗚、啊……來表達其溝通意愿,建議爸、媽在此時就可開始刺激寶寶的語言發展。 10個月至1歲左右:幼兒隨著生活范圍的日益擴大;新的經驗愈來愈多,他的字條及語言能力亦慢慢增加,此階段寶寶開始會叫爸爸、媽媽、……諸如此類的雙疊字,但大
聽音樂、看動畫、玩玩具……為了給寶寶良好的早教,年輕的父母可沒少花功夫。最近有一項研究結果又給了你一個新的早教方向:對10個月左右的嬰兒,“經驗是最好的老師”。 研究者發現,比起讓寶寶看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東西,讓他碰一下那些東西,親手把弄一番,他對別人做事的理解能力會提高很多。這說明,對寶寶來說,觸摸是比觀察更重要的成長經驗。 在研究中,寶寶們被分成三組,一組觀察物體,一組觸摸物體,另外一組什么也不做。而另有成年人把物體當作工具,在他們面前演示。結果發現,只有觸摸過物體的寶寶意識到,這個物體可以被用來當作工具——和另外兩組相比,他們看工具的時間明顯長于看普通玩具的時間。 不過,很多父母不給寶寶碰東西,是寶寶很喜歡“品嘗”各種玩具,見到什么都往
生活中一些小小的疏忽也常常會給寶寶智力造成嚴重不良后果。 媽媽四小失誤影響寶寶智力 媽媽并非完人,有時候也會因為常識欠缺或工作忙碌而忽視孩子的一些特別行為及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殊不知,小小的疏忽也常常會給寶寶智力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 失誤1 讓孩子身處裝修未完的房間。 帶孩子來到裝修未完畢的住宅;就快搬新家,當然令人興奮,但如果媽媽經常帶孩子光顧自己尚未完工的新屋的話,很容易引發寶寶汞中毒,因為油漆中含有大量的汞。 尤其不能讓寶寶用小手去接觸油漆未干的墻壁或墻紙,以免他們習慣性地把滿是油漆的手放入嘴中。汞中毒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癱瘓和智力障礙。 失誤2 讓寶寶盡情享
就智力的內容看,記憶力也是其中之一,通過背唐詩訓練記憶力,就是益智的一個方面。根據心理學家的調查表明:兒童的記憶能力很強,不僅對理解的東西,即使是不大理解,甚至不理解的東西也能很快記住,尤其對那些沒有內在聯系的記憶內容更能反映兒童的優勢。“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能吟”,就是對背誦唐詩后智力全面提高的明證。 智力內容中還包括語言表達能力,這也是綜合智力的表達能力。只有經過記憶、想象、思考等全面智力活動后,才能形之于語言。只要正確引導孩子背誦唐詩,他們的語言將會大大地被豐富。 從生理上來看,因唐詩具有音樂性,節奏鮮明,對聽覺器官是一種良性刺激,并通過大腦產生生理效應。朗讀詩句是一種口腔運動,而口腔運動具有健腦作用。此外,反復吟詩,可使大腦皮層的興奮、抑制過程達到相對平衡,血液循環加速,體內的生化代謝更加旺盛,能增加一些有益的激素及活性物質的分
為了教育孩子,我已經翻過了太多的書。當孩子過早被送到學校時,由于生活習慣和環境的變化,他們得到的父母之愛和家庭的照料關懷勢必相應減少。這時,他在精神上和感情上容易受到傷害和遇到困難。最容易受到這種影響的年齡是5至8歲之間。孩子最好的教師就是父母。當父母在評價孩子時,他們的表情、動作、姿態對言語具有強化作用,給孩子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 有一個問題,是養育孩子會發生的實際問題,看到孩子丟三拉四該怎么辦?而這時,我們的孩子正屢屢犯這樣的錯誤,橡皮什么的每天都丟,甚至在寒冷的冬天,外套還丟在學校找不回來。于是決定好好學習一下,翻開書,發現一個解決方案首先簡單分析了原因:對孩子來說,健忘也是一種消極的爭取關注的方式……。那么該怎么辦呢?比如老是習慣性忘做作業的孩子,不要包辦孩子的作業提醒功能,而是讓他自己去承擔忘記做作業的結果——老師的懲罰以及自己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情感與智力發育的一些階段非常關鍵,不容忽視,這些重要的階段主要集中在寶寶3歲之前。 寶寶的成長過程不是四平八穩、循規蹈矩的,他們在情感、智力等方面的發育呈現階段性的變化。法國著名兒童教育學家布雷澤總結40年兒童教育的經驗,通過與2.5萬多對夫婦的接觸,編寫出3歲前兒童情感發育的圖表。布雷澤認為,兒童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幾個階段都是令父母欣喜若狂的時刻,比如寶寶會坐、會站立、會邁步、會清楚地說出第一個字…… 寶寶不斷學會新的本領,不斷超越自己,不斷向更高的階段發展,其間的經歷必定迂回曲折,這是正常的成長之路。一個稱職的父母,需要了解和掌握寶寶成長的重要階段,幫助他們在智力、情感及心理方面正常發展。讓我們與寶寶共同拾級而上,走過3歲之前重要的6級臺階吧! 第1級臺階分娩前夕 積累撫育理論
人們常常認為新生兒是無能的、被動地個體。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新生兒從出生之日起就具有主動探索外部世界的潛在能力,而且還具有相當驚人的反應和學習能力。 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不久,看見亮光就會把頭轉向亮光之處,聽到巨響的聲音會有哭叫的反應;當奶頭接觸他的嘴唇時就張嘴吸吮。這些都是天生的本能反應,是對外界事物的無條件反射。 為了生存,他還必須學會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的一些本領,于是,他就在已經具有的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開始主動地探索他生活的小天地,在接觸各種事物中,感受到各種刺激,并在不斷地重復、強化的過程中建立起
古語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中“知己”強調的就是一個人要善于正確認識自己、調整自我,以及自我反思。從幼兒期開始,媽媽就可以著手提升寶寶的自知自省智力了。 什么是自知自省智力 自知自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就是一個人認識、洞察、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現為能正確地意識和評價自身的情緒、動機、欲望、個性、意志,并在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評價基礎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在哲學家、小說家、律師身上表現突出。代表人物有柏拉圖、老子。 “聰明蟲”告訴你 我們個人內在世界的核心就是我們賴以了解自我與他人,想象、計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包含了動機、決心、意志、誠實、同情與利他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沒有這些內在資源,一個人就很難體驗到完整意義上的豐富的生活。&n
如何發現孩子的智力結構優勢 劉翔是很幸運的。16歲以前,他是上海體工隊的跳高運動員。16歲那一年,劉翔開始跟著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孫海平學習“跨欄”。結果,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上,劉翔跨了個奧運冠軍。陶哲軒也是幸運的。陶哲軒的父親是一位兒科醫師,母親是一位中學的數學老師。陶哲軒2歲時,被父母發現有數學天分,于是,全家鼎力培養和發展他的數學能力。結果,2006年他獲得了數學的菲爾茲獎。這個獎又被稱之為“數學的諾貝爾獎”。 這兩個在生活中,作為個人成長最成功的例子說明了什么問題呢?我們每個有孩子的家長又能從中學到什么呢?我的理解是,上述
每個做父母的都知道(肯定也親身經歷過),小孩子的臉是三月的天 , 說變就變,一分鐘前還是高興的笑臉,馬上就能變成一張泛著淚花、哭鬧不已的南瓜臉。 面對孩子哭鬧時,有的父母會輕聲安慰,撫慰傷心的孩子;有的父母會讓孩子別哭,用各種方法轉移其注意力;而有的父母會比較焦躁,喝令孩子停止哭泣,結果可能會嚇得孩子當時停止哭泣,卻留下心靈的傷痕 …… 哭鬧,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環節,父母、照顧孩子的阿姨、甚至幼兒園老師都經常會遇到,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吃飯時、睡覺時、玩耍時 …… ;可以在餐桌前、床上、外出路上、游戲區里 …… ,用不同方式對待孩子哭鬧,會讓孩子產生不同的感覺,對其性格發展造成截然不同的影響。
“電視寶寶”的增多與其說是新傳媒所具有的魅力,不如說是家長在早期閱讀方面的“不盡心”。 但這似乎不完全是家長的責任,“一是沒經驗,二是信息太多,不好選啊”,那么,家長如何培養一顆“火眼金睛”,在魚龍混雜的早教讀物中給孩子做選擇呢?基于外研社出版工作的經驗和媽媽的經驗,我認為五句要領可以和家長們分享。 1、 考察讀物的“身家背景” 我國的出版機構很多,每個機構的側重點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大家知道的高等教育出版社更多的做面向大學、成人的出版業務,比如說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外語和少兒類出版就在行業具有權威性、專業性。當大量產品涌現的時候,機構的品質還是一個很重要的背書。
怎樣與孩子相處?有的時候孩子的所做所為與你的想法完全相反,面對孩子天真直爽的問題又該怎樣回答呢。 舉例: 1、“我不要吃飯,我要吃薯條” 媽媽剛預備了午飯,但珊珊卻沒精打采地伏在餐桌上,不肯提起筷子進餐。 媽媽以為珊珊不舒服,誰知她卻嘟著小嘴兒說我不吃飯,我要吃漢堡包、薯條! 禁言 “現在是你煩人還是我煩人?我叫你吃什么便吃什么,不吃飯就什么都不準吃,餓死你。” “很多小朋友想吃都沒得吃,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不吃飯,我就給街邊的小朋友吃。” 妙語 “你乖乖地吃了午餐,到下午吃茶點時,媽媽再帶你去吃漢堡包。” 專家指路: 孩子鐘情于美味可口的零食是無可厚非的,而漢堡包及薯條等食品又特別為小朋友所喜愛。雖然如此,但父母總不能讓孩子以此作為三餐的主要食糧,否則,不但影響孩子正常的營養
人的長處各不相同。有的人善表演,有的人善言談;有的人擅長抽象思維,有的人擅長實際操作;有的人善于調動他人積極性,協調能力強,有的人善于獨自鉆研,成績卓著。因此,在生活中如果注意到孩子比較擅長某些方面,就可以適當加強這一方面能力的培養,使之成為孩子的一種特殊才能。充分發揮特長的優勢,對孩子以后的成長也將大有裨益。 下面我門根據研究結果,列舉出一些有特長兒童的特征,以幫助家長發現自己孩子所具有的特殊才能。 (1)成就感較強的孩子 ——對取得特殊成就領域內的活動有長時間的注意; ——具有對特殊領域的概念、方法和術語超人的理解力; ——具有把特殊領域的概念運用于其他學科活動中的能力; ——情愿付出大量時間和努力,以便在特殊領域獲得高水平的成就; ——具有在一種特殊成就領域的競爭性和做出最佳成就的動機;
開拓孩子創造思維,可以從以下十二條做起: 1.加一加 可在這件東西上添加些什么嗎?把它加高一些,加厚一些,行不行?把這件東西跟其他東西組合在一起,會有什么結果? 2.減一減 可在這件東西上減去些什么吧?把它降低一些,減輕一些,行不行?可省略、取消什么嗎? 3.擴一擴 使這件東西放大、擴展,會怎么樣呢? 4.編一編 使這件東西壓縮,縮小會怎么樣呢? 5.變一變 改變一下形狀、顏色、音響、味道、氣味,會怎么樣?改變一下順序會怎么樣? 6.改一改 這件東西還存在什么缺點?還需要改進嗎?它在使用時是不是給人帶來不便和麻煩? 7.聯一聯 某個事件的結果跟它的起因有什么聯系?能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嗎? 8.學一學 有什么事物可以模仿、學習一下嗎?模仿它的形狀、結構會有什么結果? 9.代一代 有什么東西能代替另一種東西嗎?如果
孩子的智商高低、除與遺傳、營養以及早期智力開發等因素有關外,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環境也特別重要。 寧靜益智:研究表明,生活在寧靜,柔和環境中的孩子智商較高,而一個噪聲的環境則使智力發育障礙。美國研究人員用小雞作實驗,發現高強度噪聲可以在數小時內損害大腦細胞,僅持續兩天,與耳朵連接的神經細胞即開始萎縮甚至死亡。法國的試驗亦顯示,噪聲在55分貝時,孩子的理解錯誤率為4.3%,而噪聲在60分貝以上時,理解錯誤率則上升到15%。因此,應讓孩子盡量避免各種噪音的干擾,有利于智力發育和學習成績的提高。 和睦益智:家庭和睦,氣氛融洽,充滿親情之愛,可增進孩子的智力。相反,夫妻反目,爭吵不休,孩子享受不到母愛和父愛,這種惡劣的家庭環境,致使孩子心情壓抑、孤獨,生長激素減少,使孩子身材矮小,智商降低。 交往益智:交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被爸媽所接受,而了解它所涉及的早教內容更是爸媽應該關注的。 早期教育是指在寶寶生命的初始階段(通常指0~6歲),利用大腦半球急劇增長、分化的有利時機,挖掘潛能,使之早慧,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 歸納來說,有15個早教區域,這15個方面都要涉及到,但不是平均進行,而是通過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時培養寶寶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1 訓練感覺器官 視覺:新生兒所在的房間要寬敞明亮,視力所及處要有鮮艷的物品。 聽覺:不要避開人的聲音,而且要有音樂存在。 嗅覺:讓寶寶聞各種各樣的氣味。 味覺:讓寶寶品嘗酸甜苦辣的滋味。 觸覺:經常抱寶寶,并有意識地用軟、硬等不同材質的東西觸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