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幼兒智力開發,其重要性遠遠出乎人意料。現代腦科學研究報告:剛出生嬰兒的腦重量大約都在370—400克,6個月時候,腦重量是出生時的兩倍,3歲時約重1000克,大概是成人的80%。還應該強調的是,上述腦重量的增加,不是增加在腦細胞的數量(剛出生嬰兒的腦細胞約有140億個,和成人差不多),而是增加在腦細胞之間的聯系。所以說,人的學習品質和智能形成的基礎期是在3歲之前。目前開發智力存在本末倒置的現象,重學后,輕學前。特別是0—3歲基礎期的開發,更被忽略。 如果你想使你的孩子今后會讀書,如果你想使你的孩子今后有創造力,就請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
1、玩沙 所有的幼兒都愛玩沙、玩水,而18個月以后的幼兒已經懂得不能隨便把什么東西都往嘴里塞,這時就可以讓他們玩沙了。提供各種小工具,如小鏟、小耙、小桶等,讓孩子發揮創造能力,把沙堆砌成各種形狀。 2、積木 8個月大的嬰兒已有了不少的發現,他們已認識玩具、家具等多種用具,他們了解到有些物件是軟綿綿的,有些是硬邦邦的,有些有棱有角,有些是圓滾滾的。面對積木,嬰兒會開始運用兩只手,他們知道兩塊積木相碰會發出響聲,一個疊在另一個上面就會比單獨一塊積木高,而且還可以用積木疊成多種不同的形狀。 3、復臺形狀盒 這是用來訓練小孩觀察物品形狀的玩具,通過這種玩具,孩子可以認識一種形狀的開口只容許同一形狀的物品通過。通過玩具讓孩子了解生活用品各種不同的形狀,而這類玩具對18個月大小的嬰幼兒較合適。 4、娃娃
荷蘭心理學家經多年研究觀察發現,一歲內嬰兒的智力發展有八次飛躍,每次飛躍發生的時間大體相同,而且在開始出現變化時嬰兒總有幾天或幾周表現得不安寧。如果父母能掌握時機,理解和滿足孩子的要求,那么孩子會更快、更容易地度過這些階段,對今后的智力發育大有裨益。 第一次:所有的感官都開始工作。嬰兒在第5周左右出現器官的迅速成熟過程中變化最明顯,嬰兒在哭的時候第一次流淚,他也更多地微笑表示高興,更經常地進行觀察和聆聽,對氣味和動靜會作出明顯的反應。嬰兒對環境的興趣變得大多了。 第二次:嬰兒在第8周左右發現,周圍環境是不統一的,而且是由活動的具體東西組成的(例如自己的手)。這么多的新印象起初會引起恐懼,同母親接觸最有助于消除這種恐懼感。 第三次:發現動作。嬰兒在第12周左右會認識活動的過程。他自己的動作也不那么死板了,而且受到了控制。他會發出尖叫,
孩子的創造性思維一直都是最寶貴的東西,那么,應該怎么激勵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呢?這里給出一些建議: 1、有問不必答,鼓勵孩子自己尋找的樂趣。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好奇心是人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興趣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它是推動人們主動求異,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因。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甚,其基本表現就是不斷地提出"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要"有問必答"。有些問題可以鼓勵和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尋求答案。 2、贊美孩子的創造性舉動 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創造潛能,這種創造潛能就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用觀察孩子在日常活動中的表現就可以發現他的創造力,比如,孩子一會兒把掃帚當馬騎,一會兒把它當沖鋒槍,一會兒又用它來堆雪人,其中有豐富的想象,有"發散思維",發現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用
記憶是知識的寶庫,有了記憶,智力才能不斷發展,知識才能不斷積累。下面提供幾則有助于增強幼兒記憶力的游戲。 依次說出名稱 把6樣東西按先后次序排列在桌上,讓孩子看上幾十秒鐘,然后遮起要求孩子憑記憶依次說出這6樣東西的名稱。 辨顏色 讓孩子閉上眼睛,說出你穿戴的衣帽鞋襪是什么顏色的。如果你也閉上眼睛說出他穿戴的衣帽鞋襪的顏色,將會引起孩子對這種游戲的更大興趣。 找物品 當著孩子的面把8種不同的小物品分別藏好后,再讓孩子將這些物品一一找出來。 看圖說話 把15張不同內容的圖片,放在桌上,叫孩子看一會兒,然后蓋上。要求孩子把所看到的圖片內容盡可能準確地敘述一遍。 “飛機降落” 將一張大紙作為地圖貼在墻上,紙上畫出一大塊地方作為“飛機場”。再用紙做一架“飛機”,寫上孩子的名字,上面按上一枚圖釘。讓孩子站在離地圖幾步或十幾步遠的地方,先叫他觀
所有曾經歷過這種選擇的人都一致抱怨他們曾花好幾個小時去為孩子選那些最安全、最豐富多彩、最有趣而又最有啟發性的玩具是多么困難,而孩子們都是些不知感激的小家伙,?點也不在乎他們可能會從這些玩具中得到多少激勵,卻成天和平底鍋蓋粘在?起,真令人喪氣!從這兒得到的教訓是,你不可能為孩子買到什么“最好的”玩具。最好的玩具只能是永遠吸引孩子反復去玩的,而且每次都能得到新的樂趣和啟示的東西:這件玩具可能很昂貴,也可能花不了一個子兒,但毫無疑問是孩子最喜歡的,而且他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出乎家長的意料,越簡單的玩具越可能多留下供孩子想象的空間。所以說一段木頭可以被當成劍、魔杖或指揮棒,而?個非常貴的布娃娃卻比不上它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因為娃娃只能充當一個角色。 不過,的確也有一些精心設計的玩具能夠激起孩子去探求和發現新事物的興趣。下面,我將列出為孩子選
1、卡爾威特的天才教育法 卡爾威特是德國哈雷近郊洛赫村的教師,對教育富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孩子的教育必須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并用自己的理論實踐于自己的兒子卡爾威特,使之成為傳奇般的天才。于1818年寫成《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該書是世界上論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獻,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譽為早期教育的楷模。 2、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 MS斯特娜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語法學教授,畢業于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學。在推崇卡爾威特教育法的同時,提倡根據孩子自身的習性,用自然的方法教育孩子,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于1914年寫成《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一書。在書中,她結合自己教育女兒的親身經歷闡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 3、蒙臺梭利的特殊教育法 蒙臺梭利1870年8月出生在意大利安科地區的基亞拉瓦萊,自小受過良好的家庭教
科學家認為:跟嬰兒說話可能會增強他們的語言能力。同時他們對那些熱心同自己嬰兒談話的父母提出如下: 與“小毛頭”說話時,最好沒有任何背景噪音,以便讓嬰兒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保證他們能清清楚楚地聽清你的發音。 鑒于嬰兒的注意力難以較長時間持續保持集中,每次“談話”最好不要超過5分鐘,但在嬰兒長到9個月后,每天累計的“談話”時間可加長至半小時左右。 早在嬰兒長到兩個月時,便可有意識地跟他說說話,同時在說話時仔細觀察嬰兒(特別是目光和面部表情),看看他究竟對什么“話題”最感興趣。 跟嬰兒說話時不僅要面帶笑容并輔以手勢或身體動作,而且語調須注意抑揚頓挫。 說話時有玩具、動物、圖片、鮮花等實物作“教具”效果往往更好。 說話人可從父母漸漸擴大至祖父母,哥姐甚至鄰居。說話人的變化可增加他們對“傾聽
給寶寶時間,和他一起玩,這些簡單的小辦法就可以讓你的寶寶更聰明。想讓寶寶更聰明,不一定需要多么昂貴的玩具,或者遵循什么深奧的智力開發的學問,其實你就是孩子學習的最好的幫手。對他說話、給他講故事、唱歌或者只是在一起開懷大笑……你與孩子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就是刺激寶寶大腦發育的最好方式。當然了,再好的父母也不是總能想出新鮮的游戲來和孩子玩。那么,我們介紹的這50個有趣,同時也是科學的小游戲就很有用了,或許你能從中找到無窮的靈感。1. 目光交流新生的寶寶一天中很多時間都是在呼呼大睡中度過,所以你應該非常珍惜他睜開眼睛的有限時間,看著他,也讓他看到你。小寶寶很早就有了辨認人的不同面孔的能力,我相信你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些記住爸爸媽媽的樣子。那么我告訴你--每一次你的寶貝看著你,他的記憶力就多了一些積累。2. 說話,越多越好也許,開始你得到的只是寶寶茫然的目光,
游戲是兒童最喜歡的方式。注意力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來訓練,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較好的成效。方法是或比賽,或陪玩,貴在孩子的堅持,重在大人的參與。在訓練次數的安排及學習材料的內容應遵循的原則是:從小到大、從短到長、從少到多、從易到難。以下幾個活潑有趣的方法,不妨一試: ◇玩撲克 可鍛煉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快速反應能力。取三張不同的牌(去掉花牌),隨意排列于桌上,如從左到右依次是梅花2,黑桃3,方塊5、選取一張要記住的牌,如梅花2,讓她盯住這張牌,然后把三張牌倒扣在桌上,由家長隨意更換三張牌的位置,然后,讓她報出梅花2在哪兒。如她說猜對了,就勝,兩人輪換做游戲。隨著能力的提高,家長可以增加難度,如增加牌的數量,變換牌的位置的次數和提高變換牌位置的速度。 ◇“開火車” 這種游戲要三人以上。以三人為
抬頭、翻身階段: 寶寶抬頭的動作是一個很自然的發育過程,媽媽不要過于焦急。寶寶學翻身的時間因人而異,差別很大,甚至有的寶寶根本從不翻身,不用擔心他的發育問題。 Q:我家寶寶頭立穩的時間比其他孩子都要晚,是不是因為他的頸椎發育不良? A:這和寶寶的頸椎發育沒關系,而是因為他的肌肉彈性比較弱,但這不是什么疾病。一般來說,在寶寶4個月大時,脖子基本能支撐頭部了。偶爾有些寶寶因頸部肌肉天生彈性較弱,導致從抬頭部到爬行的發育過程會遲緩一些。但不會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不過如果他到了4個月還不能把頭立穩,最好去醫院檢查。 Q:在寶寶的頭立穩之前,是不是最好不要將童車或童椅的靠背豎起來呢? A:是的。最好等寶寶脖子能支撐起頭部之后,再豎起靠背。因為在寶寶的脖子能支撐起頭部之前,頭會搖搖晃晃不穩定,所以最好不要將寶寶的上身豎立起來。另外,即使寶寶的脖子能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教育應在孩子出生后就開始,也許有人感到好笑和不可思議,認為是天方夜譚。因為人們把新生兒看成像所有剛出生的生物一樣,只不過對光有反應,而對周圍的環境沒有感受力;他們只需要充足的乳汁、清潔的尿布和溫暖的搖床。實際上,新生兒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感覺很靈敏,具有非凡的模仿和辨別力。對新奇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喜歡有生命的東西。新生兒的視覺和聽覺感受器在結構上已與成人基本相同,視覺和聽覺是嬰兒與成人交流的最初渠道。新生兒出生1周,就能辨別出出生之日起給他喂奶的媽媽的聲音,4周就具有對語言不同發音的辨別力。嬰兒出生后的前4周是他們步入生命最有意義的時期。 嬰兒的微笑和哭聲,是一種本能的情緒活動。哭聲是身體某種不適的反應,而微笑則是身體舒適的表現。父母若以臉、物忽隱忽現來刺激嬰兒的視覺,或以說話聲、鈴聲來刺激嬰
2歲的孩子興趣變化非常快,前一分鐘還在玩積木,后一分鐘已經在拔電視的插銷了。雖然這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共同特點,但是爸爸媽媽們也并不是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任其隨意發展。其實只需要一些簡單的方法,就可以讓孩子的注意力持久一些,慢慢地培養他對事物的專注的能力,這對以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很有好處的。 心理學家Lawrence E Shapiro認為: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他們吸取到最豐富的知識。美國丹佛大學心理學副教授Janette Benson也說:“各種不同的經歷有助于形成大腦內神經中樞系統間的相互聯系,兒童可以由此不斷得到新的信息。”正因為這個原因,
讀者來信 我親戚的孩子今年9歲了,讀三年級,有兒童多動癥。教他學英文單詞,他自己選了3個簡單的記,再讓他記其他的單詞,他死活不肯學了。幾乎每天的作業都是要家長打罵才肯慢吞吞地開始做,做到晚上很晚才做完。這樣的孩子應該怎么辦? 專家答復 本期專家:“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心理咨詢師、婚姻家庭治療師鄭啟涓 你親戚家孩子的一些癥狀,確實讓人挺煩惱和操心的。不過有一點很重要,“兒童多動癥”的判斷是確切經過醫生的診斷還是你們自己認為的呢?根據你描述的內容,是不足以確診的。 兒童多動癥的突出表現是注意力分散、活動過度、沖動任性難以自控等。但多動癥容易與好動相混淆,多動癥的孩子無論做什么,是學習還是去玩,都不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有注意力缺損的癥狀。而好動的孩子做他所喜歡的事能專心致志地去做,上課及做功課時不能集中精力,主要是因為對學
寶寶1.5~3歲這一時期,他的語言能力迅速地發展著,他用各種不同的語音、詞匯、短語以及簡單的句子表達著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此時媽媽爸爸不失時機地與呀呀學語的寶寶保持交流十分重要,因為這不僅能促進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還是日后媽媽爸爸與寶寶保持良好的溝通,分享各自感受、想法的開端。 要訣一:聆聽寶寶的說話 剛開始說話的寶寶語言不清楚、片斷化是正常的。媽媽爸爸保持安靜、專注的神色傾聽寶寶的表達很要緊。不要急于回答寶寶片斷性的話語,媽媽爸爸處于“等待”的狀態,安靜的神色和繞有興趣的表情能鼓勵寶寶更有信心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達清晰。媽媽爸爸經常聆聽寶寶說話,寶寶會逐漸知道: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時,傾聽別人的話是必須的。 要訣二:包容寶寶全部的情緒 寶寶還不能說話時,表達自己的方式通常是哭泣或歡笑。而慢慢開始運用語言的寶寶,不能充分地把感受說出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
認為寶寶聽不懂剛出生的孩子,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對他說:“寶寶,我是媽媽”。“寶寶,這是奶,你餓了吧!”時間一長,這種語言信息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里。隨著他的智力發育,再經過幾十次的語言重復,他就明白,原來總抱著我的人就是媽媽。 到了1歲的時候,他可能會叫“爸爸,媽媽”了;當有人對他說:“寶寶,你的球呢?”他會轉身去找,說明他已經明白了話的意思。 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當寶寶已經明白成人的話還不會從口中說出,若寶寶指著水瓶,成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遞給他,這種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圖,并達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
媽媽甲問,孩子大了,我想培養他的興趣,可是很難,讓他做的他往往不感興趣。當當媽說,他喜歡什么呢?答,什么都不喜歡,整天就是野在外頭捉蟲。 媽媽乙問,我的孩子迷汽車迷得不得了,對學別的都不感興趣,這可怎么辦?孩子是不是有問題? 針對這兩類問題,我們來談談孩子的興趣——培養興趣和發現興趣的問題。 首先,孩子童年時期對某一事物的癡迷到底對將來有多大好處?我很愛讀傳記,發現,成年后有所成就的人,往往童年對某一事物有執著的興趣,甚至達到癡迷的程度。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電影導演斯皮爾伯格,幼時對許多東西不感興趣,卻整天悶在家里拍電影,放電影,并以此作為與小朋友交往的手段。從蒙氏教育的角度講,孩子能長時間全身心地投入某一件事情,正是其心智充分發展的契機。由此而形成的專注力,更是今后成功的重要基礎。 可是什么是興趣呢?像媽媽甲,就不把孩
智力測驗都要觀察 寶寶出生了,寶寶滿月了,寶寶6個月了,寶寶1周歲了……爸媽看著寶寶一天天長大,從最初只知“哇、哇”哭喊、手腳亂舞,到后來的“咿呀”發聲、翻身爬坐,乃至能清晰地叫出“爸爸、媽媽”、蹣跚學步,喜悅之情常會充盈心間。隨著寶寶慢慢長大,爸媽除了關心寶寶的身體發育之外,也越來越關注寶寶智力的發展,誰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伶俐啊,所以不少爸媽面對寶寶6個月和周歲智力測驗時,總是如臨大敵,對于寶寶的成績十分在意。而智力測驗包括哪些內容呢?爸媽在帶著寶寶去智力測驗時又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以下我們就以周歲寶寶的智力測驗項目,來向大家介紹一下吧。測驗項目1:大動作大動作最主要測量的是寶寶的大動作發育。它象征的是寶寶神經系統成熟的程度。大動作強的寶寶,運動智能也會比別的寶寶有更大的發展。繼續讓寶寶在這方面努力吧,也許小姚明就會出現在你家呢。輕拉手寶寶能走3
智商就是智力商數,用IQ來表示。智商是一個商數,是指一個人的心理年齡與實足年齡的比值。智商=心理年齡/實足年齡×100,按此公式計算,智商乃是比率智商,公式中×100的目的是消去小數,以整數值來表示智商的高低。智商可以用數值來表示智力,使得原來屬于品質的心理特征改以量化表示,使其更具有科學意義,并可以在人群中進行比較。個人智商的高低,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是與同輩人或同齡人相比而顯示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