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鹵面是山東和山西一代人們喜歡吃的美食,那么這道地道的美食,它的制作工藝到底是如何的呢?我們一起來跟著親親寶貝網的小編來學習一下吧。
俗稱"打鹵面",是山東山西一帶的傳統面食,尤以山東的打鹵面最為著名。電視劇《闖關東》中精彩的表現;山西太原打鹵面也較為有名,趙樹理的小說中亦有描述。
做法多樣,風味不一,用料也多種多樣,隨用料、做法不同,亦有不同風味。
打鹵面
打鹵面分“清鹵”“混鹵”兩種,清鹵又叫氽兒鹵,混鹵又叫勾芡鹵,做法固然不同,吃到嘴里滋味也兩樣。打鹵不論清混都講究好湯,清雞湯白肉湯羊肉湯都好,頂呱呱是口蘑丁熬的,湯清味正,是湯料中雋品。氽子鹵除了白肉或羊肉香菇,口蘑,乾蝦米,攤雞蛋, 鮮筍等一律切丁外,北平人還要放上點鹿角菜,最后灑上點新磨的白胡椒,生鮮香菜,辣中帶鮮,才算作料齊全。
做氽兒鹵一定要比一般湯水要口重點,否則一加上面,就覺出淡而無味來了。既然叫鹵,稠乎乎的才名實相符,所以勾了芡的鹵才算正宗,勾芡的混鹵,做起來手續就比氽子鹵復雜了,做料跟氽子鹵大致差不多,只是取消鹿角菜,改成木耳黃花,雞蛋要打勻甩在鹵上,如果再上火腿雞片海參又叫三鮮鹵啦,所有配料一律改為切片,在起鍋之前,用鐵杓炸點花椒油,趁熱往鹵上一澆,嘶拉一響,椒香四溢,就算大功告成了。
吃打鹵跟炸醬所不同的地方,吃氽鹵黃瓜絲,胡蘿卜絲,菠菜,掐菜,毛豆,藕絲都可以當面碼,要是吃勾氽的鹵,則所有面碼就全免啦。吃氽兒鹵,多搭一扣的一窩絲(細條面),少搭一扣的簾子扁(粗條面),過水不過水,可以悉聽尊便。
要是吃混鹵面條則宜粗不宜細,面條起鍋必須過水,要是不過水,挑到碗里,黏成一團就拌不開了。混鹵勾的好,講究一碗面吃完,碗里的油仍舊凝而不瀉,這種鹵才算夠格,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不簡單啦。
京味打鹵面
主料:五花肉、香菇、黃花、木耳、口蘑
輔料:雞蛋、手搟面
不同做法打鹵面照(14張)
做法:
1.香菇、黃花、木耳、口蘑,用熱水浸泡發開,洗凈后,不要倒掉發蘑菇的水,濾出后打鹵用;
2.取湯鍋加蔥姜五花肉煮熟切薄片,香菇切片與黃花、木耳、口蘑一起放入鍋中加入煮肉的湯和發蘑菇的水頓20分鐘,加入鹽、雞精、老抽、調味后勾芡,再加入打散的雞蛋,取出倒入湯盆,鹵就做好了;
3.取炒鍋加一些香油和色拉油和幾粒花椒,加入蒜末,炸香澆在做好的鹵上。
4.煮面澆鹵即可。
特點:亦飯亦菜,京味名食,老百姓的最愛,過年必備!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