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高質?
現階段,中國中產以上的白領階層,對國產嬰幼兒乳制品的質量普遍存在諸多質疑,原裝進口的“高端洋奶粉”已成為國內不少媽媽的首選。
就目前來看,“洋奶粉”經過多次漲價,均價已從200元邁上了300元大關,部分品牌奶粉價格為國外官網售價的4倍。而東南亞和韓國等國,相應產品的價格僅為內地市場的一半,“洋奶粉”在內地的售價全球最高。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進口奶粉存有過關等成本,但遠沒有達到令價格連連翻番的地步。消費者對國內的乳制品的不信任,給“洋奶粉”的價格上漲提供了空間。
然而近期,國家有關部門公布了多個不符合國家標準的洋品牌奶粉,且消費者從進口奶粉中吃出異物的情況屢見報端。如此種種,應引起消費者的足夠重視,重新審視“天價洋奶粉”,高價不一定等于高質。
國內乳企面臨內憂外患
“目前,國內乳制品企業面臨著內憂外患的雙重危機。”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馬軍喜如是說。
內部,由于行業內部某些自律性比較差的企業確實做了一些讓消費者心寒的事情,再加上一小部分媒體為了賺取眼球而做的不負責任的失實的夸張的報道,導致中國的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信心受到的嚴重挫傷一直沒能得到有效緩解。在這個一損俱損的大環境中,即使像完達山這樣能夠獨善其身的企業也沒能幸免。而近年來,原料、輔料、人工、運輸成本又不斷上漲,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企業自身消化這些壓力的能力有限。
外部,外來的品牌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同時,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乳業大國原料粉的到港價格甚至比國內生產的成本價還要低,大大沖擊了作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如完達山等這樣依靠自有奶源發展的全產業鏈模式的企業。這對國內的乳制品企業甚至是國內的畜牧業產業來說,都不是利好消息。
這種內憂外患的形勢,已經引起了政府部門及行業聯盟的高度重視,2010年完成的全國乳制品企業生產許可證重新審核工作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完成的。這次的生產許可證重新審核發放工作,淘汰了多家規模和能力都不夠的小企業,整個行業進行了重新洗牌,有利于更好的奶源和更多、更優秀的社會資源向以完達山為代表的大企業傾斜,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全行業的產品質量水平,重振消費者的信心。就像業內權威專家說的,我國現在的乳制品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優質階段。
“在這樣的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時候,完達山將繼續立足‘誠信立企,厚德致遠’的理念,加大發揮自身‘黑土地,健康牛,誠信人,放心奶’優勢,扎實做好品質,用一如既往的優質和誠信贏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馬軍喜說。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