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奶粉“淪陷”后,人們將洋奶粉視作“救命稻草”。但多美滋、惠氏等問題洋奶粉事件,又徹底摧毀了消費者的信心。大家都困惑了:我們的孩子喝什么才是安全的?
有個三歲半寶寶的楊小姐最近的困惑頗有代表性:喝洋奶粉說配方不一定適合中國人,于是換成國產奶粉;換了國產奶粉沒多久,就爆發三聚氰胺事件;一邊慶幸寶寶仍然健康,一邊趕緊換上銷量第一的多美滋,結果,多美滋也爆出結石門;正想換成惠氏,而惠氏旋即又傳出不良消息。“能不能列出一張目前還算安全的奶粉清單?”楊小姐問。
在國產奶粉爆發三聚氰胺事件后,不少消費者把目光轉向了洋奶粉。他們大多認為,洋奶粉安全可靠,即使花多點錢也值得。但是結果未必盡如人意。
2008年11月底,美國FDA首次公布其本土生產的嬰兒奶粉檢測結果,知名品牌紛紛落馬,在部分奶粉批次中發現含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此外,去年年底澳大利亞產的百樂斯和寶利氏均被檢驗出含有致病菌阪崎腸桿菌。農歷年過后,多美滋深陷結石疑云,連惠氏都未能幸免。
為什么連洋奶粉也傳出結石病例?最終的原因還有待相關部門調查。但是業內人士分析,部分洋奶粉無法對生產環節進行絕對控制,配方可能不適合中國人體質,甚至是商戰陰謀,都可能是引爆這場洋奶粉信任危機的原因。
拷問1:
非自主奶源,生產環節無法絕對控制?
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業內人士指出,跟結石扯上關系的這些奶粉品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廠商沒能對整個生產和供應鏈條進行絕對控制。去年被查出三聚氰胺的三鹿、伊利、圣元、雅士利等知名國產奶粉,都是在奶源控制上出了問題。而近期被懷疑有問題的多美滋、惠氏等進口奶粉,本身也是品牌運作商。他們都有個共同的短板,就是沒有自己的奶源,很難對整個生產和供應鏈條進行控制,因此較難保障產品品質。
在多美滋爆出結石寶寶傳聞后,公眾最為關注的就是奶源問題。盡管多美滋一再聲明:所有產品均采用全球指定供應商的奶源,100%來源于澳洲和新西蘭的牧場。但各方面質疑聲不斷。中國奶協常務理事王丁棉就對此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懷疑:多美滋一再強調自己的奶源全部進口,但國家出具的證明只能說明它不含三聚氰胺,沒有檢驗奶源出處,也就是說現在沒有誰能證明多美滋100%是進口奶。“只有新西蘭或者澳大利亞以國家名義發表聲明才能給出相關證明,不然只是多美滋一方面的說法。”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