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起自耳甲腔的外耳門,止于鼓膜,成人長約2.5-3.5厘米,外三分之一為軟骨部,內三分之二為骨部。軟骨部皮膚有皮脂腺,耵聹腺和毛囊,外傷后易感染成耳道癤腫。由于皮膚與軟骨附著較緊,故感染、腫脹時易致神經末梢受壓而引起劇痛。外耳道略呈S形彎曲,外段內向前而微向上,中段內向內向后,內段向內向前而微向下。故在檢查外耳道深部或鼓膜時,需將耳廓向后上提起,使外耳道成一條直線,方易窺見鼓膜。嬰兒的外耳道軟骨部與骨部尚未完全發育,較狹窄,故檢查時需將耳廓向后下方牽拉。
外耳道為一端由鼓膜封閉的盲性管道,是聲波通過氣導途徑傳入內耳的主要通道。根據物理學原則,一端封閉的充氣管道可與波長是其4倍管長的聲波產生最大的共振作用。外耳道長約2.5厘米,其共振頻率約為3400赫茲。因此,外耳道作為一個共鳴器,3400赫茲左右頻率范圍的聲波進入外耳道后,與之形成共振,起到最大的放大聲壓效能。
除此之外,外耳道還具有清潔作用和保護作用,外耳道內測皮膚的耵聹腺和皮脂腺分別分泌耵聹和皮脂形成臘狀耳垢,具有抑菌殺菌、保護外耳道的作用,而且可以防止外耳道過于干燥。外耳道皮膚上有很多自主運動的纖毛,能夠將耳垢等向外排出。在外耳道底部,耳道口和峽部之間,有迷走神經的分支,在制作耳印模、耳鏡檢查或戴助聽器時,如果觸碰了分支神經末梢,就會引起反射性咳嗽。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