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二寶的,免不了要對兩個孩子進行“暗中比較”,到底是更聰明一些,誰又更懂事一些呢?想必每個二胎家庭的父母,心中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五一帶娃出行,寶媽對倆娃做出點評:老大“事精”,老二“人精”這個五一小長假有5天的時間,寶媽帶著兩個兒子到遠房親戚家做客,兩個小家伙的表現各有千秋,果然是在陌生的環境中最考驗人性。
哥哥6歲,沉著穩定,在兩家人出去“野營”的過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幫父母搭帳篷,遞東西。幾個孩子因為零食鬧得很不愉快,哥哥連忙過去給大家平均分配。
弟弟4歲,擅長撒嬌賣萌,委屈巴巴地跑到親戚面前說,“要不還是留給妹妹吧,我少吃一點沒關系”。來者都是客,親戚臉上掛不住,連忙又從背包里給弟弟拿了兩根香腸,弟弟很有禮貌地說了“謝謝”,轉身沖哥哥做了個鬼臉,一副“陰謀得逞”的樣子。
寶媽閑暇時和親戚聊天,給自家兩個孩子下了定義,“我家大寶是個事精,學東西一看就會,老二是個人精,情商更勝一籌。”親戚連忙點頭,還真是這么回事兒。
出生臺階效應顯示:老大比老二更聰明,理由如下 國外的一項研究發現,孩子的出生順序對其“智商”有一定影響,“出生臺階效應”指出,在多子女家庭中,兄、姐往往比弟、妹表現得更出色。美國曾經對4.3萬人進行研究調查,發現頭胎的智商要比二胎高出3.28。
為什么老大會比老大IQ高呢?來看下解釋。
① 生頭胎時,父母大多處于黃金生育年齡,兩個人的生殖機能都很“哇塞”,優質的精卵結合,更容易生出聰明的娃。
相反,很多高齡追生二胎的夫妻,在身體機能上大不如前,加上要同時兼顧大寶的生活,我們就不難理解第一個孩子比第二個聰明的原因了。
② 大寶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更長,享受父母集中式教育的機會也更多。都說“頭胎照書養,二胎照豬養”,老大往往集中了家庭內的優勢教育資源。
一般來說,父母要二胎都會間隔有一定時間,而三歲前正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寶寶出生一年左右,腦細胞組織會接近成人的60%,到了3歲腦重幾乎接近成人水平。而這段時間大寶都是在父母的悉心教導下長大,老二出生后在這方面則差強人意,因此在智商上占據了“先天優勢”。
二寶更“討喜”,這和他的“生存環境”有很大關系首先,二寶本身年紀小,父母普遍存在“愛幼本能”,會出現“重小輕大”的情況。小寶寶由于生活不能自理,加上軟萌可愛的外表,更容易獲得父母的芳心,也更容易“恃寵而驕”。
都說“愛哭的孩子有糖吃”,會撒嬌賣萌的二寶,在生活中會更加討喜,從小就能“憑本事吃飯”,情商更高。
其次,由于“照豬養”的教養方式變化,對于二胎的教導更加靈活多變,給予了更大的自由成長空間,因此二寶往往更加機靈,古靈精怪,和老大的嚴肅認真形成鮮明對比。
最后,對于從出生起就不能“獨享”父母之愛的小寶來說,很早就練就了“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本領,懂得察言觀色,討好父母,更加懂得什么時候能在哥姐面前耀武揚威,什么時候趕緊認慫,能夠無縫切換,情商比老大要高一些。
糖媽心里話:其實,無論是孩子的智商還是情商,都是可以通過后天加強和改變的,以上雖為普遍現象,也不絕對。
家有二寶的,無論在教育上還是養育上,“重大輕小”和“重小輕大”都是不可取的。
他們的需求指數不同,家長要盡量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來養育,并優先照顧好老大的情緒,這樣他才能負起當哥姐的責任,共同參與二寶的成長,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互動話題:你家老大和老二,符合“出生臺階效應”嗎?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