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多多黛
來源:深度育兒(id:baomabaobao)
優媽說
孩子不愿意分享,無關乎自私。父母只需要用適當的方法,假以時日,一定會養出一個樂于分享的孩子。
前不久,閨蜜給女兒張羅了一個生日party,結果,女兒在生日會的表現,讓閨蜜特別難堪。
芭比玩玩不讓別的小朋友玩,糕點不讓別人吃。甚至,當生日蛋糕端上來,許了愿,吹了生日蠟燭,她卻說要把生日蛋糕放在冰箱里,留著自己慢慢吃,不愿意切。
后來,閨蜜只能強迫女兒把蛋糕拿出來,切了,和大家一起分享。
茶余飯后,閨蜜跟我吐槽說,她和老公都不是小氣的人,怎么卻生了這么一個自私的孩子。家里來客人,她從來都是不允許別人進她房間,擔心別人動她的東西。
其實,閨蜜卻忽略了一件事。兩年前,他們剛從外地搬到這個小區,為了讓女兒盡快交到好朋友, 她經常逼著女兒把自己的玩具跟別人分享。一開始,女兒還會哭鬧,后來不哭鬧,但是卻會打別的小朋友。
閨蜜說,養了這么一個自私的孩子,真丟人。
她卻不知道,這么一個自私的孩子,是她親手養出來的。
孩子不愿意分享,并非是自私,因為他們不懂得分享。
他們的占有欲并不等同于大人們說的自私,而是在這個成長階段出現的一種正常心理。
對于成年人來說,分享是一種美德。但是,對于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分享是一種痛苦。
不論父母怎么說,孩子都不愿意分享,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分享的概念。以為跟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就是給別人了。
一個小朋友的東西,被旁邊的小孩拿過去玩一玩,她發現了,哭著喊:“那是我的玩具,我的玩具沒有了。”
不論她媽媽怎么解釋,別人只是玩一下,他都不相信。最后,把玩具槍拿回來才算完事。
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因為到了物權意識敏感期。
孩子2歲左右,便進入了物權意識敏感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會把自己的東西看得非常重要,不愿意分享,不愿意被別人占有。
自己不去碰別人東西,別人也最好不要來碰自己,所以在這種極端思維的影響下,孩子就會變得有些自私。
孩子的物權意識的發展大概有這么幾個階段:
模糊期(0-1歲):這個階段,孩子自我意識幾乎沒有或很薄弱。
敏感期(2-4歲):以自我為中心,知道什么“我的”、“你的”,行為上有攻擊性,易沖動,甚至爸爸媽媽也無法拿走他們手里的東西。
規則建立期(4-6歲):開始嘗試與他人建立玩耍規則,但仍然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
樂于分享(6歲后):分享意識逐漸趨近于成人,道德觀念開始傾向于公正,愿意大方分享。
有個朋友說,逢人就說他們家大寶性格好,很大方,愿意和別人人像自己的玩具和零食,可他家的二寶卻很小氣,即使別人拿東西跟他交換,都不同意。
其實,大寶的愛分享和二寶的不愛分享,和性格無關,而是因為他們不同的年齡決定的。大寶七歲了,懂得自己可以通過分享獲得友誼,以及別人和自己分享自己的東西。而二寶剛到2歲,正是在物權敏感期,頗有一副“我不要你的,你也別要我的”的范兒。
面對家中那個不愛分享的孩子,父母該如何去引導呢?
首先,是不強迫孩子分享。
很多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會選擇逼迫孩子去分享,其實,這樣對于孩子的成長百害無一利。
給兒子和大侄兒各買了一個新玩具,過了一會,大侄兒說想玩表弟的玩具。可兒子一直抱著自己的玩具,愛不釋手,我轉臉對大侄兒說:“那是弟弟的玩具,你必須得他同意,姑姑也沒有辦法幫你的。要不你想想別的辦法吧。”
可是,我的這個說法,卻遭到了我弟的埋怨。理由是我太寵孩子了,沒原則,什么都讓孩子做主,孩子這樣小氣,以后出社會怎么辦?會一個朋友也沒有的。
我看著我弟新買的手機說:“我們倆換換手機用,怎么樣?”
他立馬收起手機,一臉不情愿地說:“怎么可能,這是我上周才買的手機,怎么可能跟你換著用,想得美。”
將心比心,你的手機是新買的,你不愿意跟別人分享。孩子的玩具也是新買的,還是心頭好,你憑什么就料定他愿意跟別人分享呢?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被迫的無私、分享,對孩子而言,通常是以犧牲自我需求而終結的。很容易讓孩子潛意識里認為自己的心理需求不重要,導致孩子自我價值感低。甚至形成討好型人格,認為只有順從和討好,才會讓別人喜歡自己。”
分享本來是一種美德,但是所有的美德都應該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自愿。
其次,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即使孩子不愿意分享,父母也一定不要給孩子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簽,這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心理學上,有一個標簽反應。
一旦孩子被貼上某種標簽,尤其是負面的,孩子會自認為自己便是這種人,慢慢發展成為別人說的那樣。
閨蜜的女兒不愿意分享時,她的口頭禪便是:“你怎么這么小氣?”
而再后來,她責怪閨女不愿意分享時,閨女會生氣地說:“不是你說我小氣嗎?我就是小氣,不愿意把玩具給別人玩。”
再次,給孩子進行移情訓練。
當孩子過了物權敏感期,可依舊不愿意分享。這時,我們可以對孩子進行移情訓練。
讓孩子把自己需要、渴望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情境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讀一讀這類題材的故事,最好讓孩子多與身邊的朋友、親戚、鄰居相處,體會他們生活中對自己的關愛和付出,親身體驗與他們在一起時自己的內心感受。
如果父母對孩子進行移情訓練后,孩子依舊不愿意分享,也要尊重孩子。因為分享只有是自愿的,才是快樂的。
孩子六歲前,不要逼迫孩子分享,尊重他們的想法,慢慢的引導。但是,6歲后,還是讓孩子學會分享,畢竟,樂于和朋友分享是有利于孩子社交的。
總之,孩子不愿意分享,無關乎自私。父母只需要用適當的方法,假以時日,一定會養出一個樂于分享的孩子。
-作者-
?作者:多多黛,80后女子。一手文字,一手生活。想把世間所有的美好,都寫給你們看。
*本文圖片來源于攝圖網。
----------- 教子有方 ------------
跟百萬媽媽一起,讓學習更輕松!
新一代父母必修課,6大教養模塊、30個育兒心經、50+真實案例,讓你讀懂孩子內心!
新課上線, 限時3天免費試聽,掃碼領取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