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寶爸寶媽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因為細菌感染到醫院開具抗生素治療之后,有的寶寶在服用抗生素一段時間后會出現腹瀉等癥狀,這時如果排除食物或者其他外界原因,寶爸寶媽們需要警惕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ADD)是指使用抗生素以后出現的無法用其他原因解釋的腹瀉,是抗生素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尤其多見于兒童,10%的孩子服用抗生素后會出現腹瀉問題,2歲以下兒童的發生的幾率高達18%。圖一 兒童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發病率
ADD發病的具體原因有哪些
目前引起ADD的病因和具體發病機制尚未研究清楚,通常認為跟腸道菌群紊亂有關。正常情況下,人體腸道內的益生菌和條件致病菌處于平衡狀態,相安無事:益生菌能夠改善腸道環境、調整腸道菌群、抑制有害菌生長,同時還能幫助正常的消化吸收;條件致病菌因數量少而不至于導致疾病發生。
在使用抗生素之后,一方面益生菌數量明顯減少,由其支持的消化吸收功能受損,引起部分糖代謝不足,滯留在腸道內使滲透壓升高、PH值改變,刺激腸道分泌的物質增加,進而出現腹瀉。
另一方面,抗生素打破的菌群平衡狀態使得條件致病菌,如艱難梭菌的數量增多,開始興風作浪,導致腸道炎癥并出現腹瀉癥狀。由于對該菌的研究比較明確,有時候ADD會特指艱難梭菌導致的腹瀉。
當然,也有研究認為抗生素所致的變態反應、毒性作用可直接引起腸粘膜損害,導致吸收障礙性腹瀉;某些抗生素(如紅霉素)可刺激胃竇和十二指腸收縮,引起腹瀉、嘔吐等癥狀。引起ADD的常見抗生素
總體來說,廣譜抗生素較窄譜更易誘發ADD。有研究報道廣譜抗生素引起ADD的發生率是窄譜抗生素的10-70倍。
最常見的包括:林可霉素、第二三代頭孢菌素、廣譜青霉素類(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
較少相關的包括:一代頭孢菌素、其他青霉素、大環內酯類;
極少相關的包括:氨基糖苷類、利福平、磺胺類。
目前的治療方法
1、抗生素
推薦停用抗生素和調整抗生素。對于大多數ADD,停止使用抗生素即有效,即使艱難梭菌感染,部分患者僅停用抗生素也有效。因此,針對所有ADD患者,如果不影響原發病的恢復,均應考慮立即停用抗生素。
在臨床實際治療中,如果是輕中度腹瀉,不導致孩子的腹痛、脫水等問題時,暫不需要停用抗生素,還是要用滿療程;一般情況下,滿療程停抗生素后幾天,腹瀉即可自動緩解。如果在抗生素治療過程中,腹瀉逐漸加重,或者表現嚴重,出現發熱、明顯腹痛、血性大便、脫水甚至休克時,需立即停用抗生素,給予相應的對癥治療。
2、補充益生菌
建議補充益生菌以恢復腸道正常菌群平衡。目前認為益生菌對預防ADD可能具有中等程度的保護作用,能將腹瀉時間縮短1天。特定的菌株、制劑和使用劑量沒有具體推薦方案,臨床上常用鼠李糖乳桿菌或布拉氏酵母菌,100-200億CFUs每天的使用頻次。
來源:上海藥訊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