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最新公布的數(shù)據(jù),我國老人需要幫忙照顧第三代的占比為66.47%左右,上幼兒園以前,即3歲之前,大部分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照顧。直到上幼兒園之后,由老人撫養(yǎng)的比例才會下降至45.8%左右。除了隔代教育矛盾外,也衍生出了孩子偏愛某一方老人的情況,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易出現(xiàn)問題。
劉阿姨生育了一兒一女,因為女兒比兒子結(jié)婚、生育早一些,所以王阿姨前兩年都是與女兒同住,幫忙照顧外甥軒軒。后來兒子也成家并生育了孫子童童,王阿姨便搬到了兒子家,幫忙照顧童童,而軒軒的奶奶也從老家趕來照顧他。
剛開始時,軒軒還是十分依賴王阿姨的,基本每天都要與王阿姨視頻,周末時女兒也會帶著軒軒來到弟弟家與王阿姨見面。當(dāng)時軒軒的奶奶還有些吃醋,覺得軒軒過于依賴王阿姨。不過半年后,軒軒已經(jīng)很少主動找王阿姨,只要奶奶陪伴了。
軒軒的變化無疑令王阿姨有些失落,畢竟自己盡心盡力照顧軒軒兩年?!笆遣皇擒庈幍哪棠谈f了什么?。坎蝗凰趺丛絹碓讲挥H近我了呢”,王阿姨向女兒說出了自己的疑惑。而女兒聽到后直接反駁:“媽,您也不能怪軒軒,每次和軒軒視頻的時候,你都是說了幾句便匆匆掛電話去照顧童童。兩個孩子待在一起的時候,你總是一直強(qiáng)調(diào)讓軒軒讓著童童,零食也是優(yōu)先給童童吃。我們大人知道你是因為童童年齡比軒軒小才這樣處理,但是軒軒才3歲,只會覺得你只愛童童。尤其是有了奶奶全心全意的照顧作為對比?!?/p>
不少人都說外孫是“白眼狼”,有些地方甚至流行著“抱外甥不如抱門墩”的說法,其實(shí)這是對外孫的誤解。有研究表明,孩子在3歲后隨著心智不斷發(fā)育,感情也會開始更新,感知也會更強(qiáng),誰對他好、陪伴的時間長,他便親近誰。
孩子普遍更親奶奶,別怪孩子“養(yǎng)不熟”,只是因為姥姥做不到這些
雖然姥姥一般都會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是外孫還是孫子,自己都會一樣疼愛。但在現(xiàn)實(shí)生活中,許多姥姥總會在無意間更偏向于孫子,在二者間無法做到一碗水端平。正如李玫瑾教授總結(jié)的那般:“誰對孩子更加包容、有耐心,孩子便會更親近誰。”
此外,哪怕孩子由姥姥照顧,也有可能更親奶奶。因為孩子天天與姥姥待在一起,姥姥難免會教育、管教孩子,而奶奶隔一段時間才見到孩子,對孩子必然是有求必應(yīng),十分寵愛。兩者對比之下,對于心智未成熟的孩子來說,自然會更親近奶奶。
以上幾個方面是我們?nèi)粘I钪惺殖R姷氖虑椤τ诤⒆觼碚f,他們的心智以及心理特點(diǎn),讓他們對大人的態(tài)度十分明確,進(jìn)而表現(xiàn)出非黑即白的感情偏向。
而為了保證孩子能與每一位老人都能保持親近,不讓老人心理上有落差,建立良好的祖孫情誼。不管是作為孩子的父母還是老人,都要對孩子適當(dāng)?shù)慕虒?dǎo),調(diào)整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模式。
如何讓孩子避免成為“白眼狼”呢?
作為孩子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提起爺爺奶奶還是姥爺姥姥都應(yīng)該一視同仁,教導(dǎo)孩子養(yǎng)成敬愛長輩的態(tài)度。切不可在孩子面前詆毀任意一方,讓孩子對老人有所誤會而疏遠(yuǎn)了老人。
而作為孩子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不能抱有希望孩子更親近自己而對孩子寵愛無度,以攀比的心理對待孩子,一方老人給孩子購買了禮物,另一方便要給孩子購買更貴的禮物。這樣的心態(tài),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很容易讓孩子變得過于看重金錢,忽視感情,長大后很可能變得唯利是圖。
值得注意的是,老人們對待每一個孩子都應(yīng)該是平等、一視同仁的。不管是孩子們發(fā)生爭執(zhí)還是給孩子們準(zhǔn)備禮物等,都要做到一碗水端平。更不能有重男輕女的思想,過于偏愛男孩。否則,就不能責(zé)怪孩子更親近對自己好的一方老人了。
到了晚年,能含飴弄孫,且家庭氛圍溫馨、和諧,達(dá)到孝子慈孫的景象,是所有老人的期盼。而期盼能否成真,還是要有賴于老人平日里與孫輩們的相處以及兒女們對孩子的教導(dǎo)。
如果老人對孫輩們照顧有加,且公平對待,兒女們注重教導(dǎo)孩子養(yǎng)成敬愛長輩的良好品格,那么孩子們自然會親近老人,不會成為所謂的“白眼狼”!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