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年輕的父母們為了帶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保障,作為雙職工的他們實在無暇顧及孩子的日常照顧。所以不少的年輕家庭中,老人幫忙帶娃已然是常態。不過雖然說老人們對于孩子的愛都是同樣的,但是孩子與老人之間的親近感和親密度卻有一些差別。那么在孩子心中,他們究竟和外婆外公爺爺奶奶中的誰會更親近一些呢?
姥姥幫忙帶娃三年,孩子上學后卻和奶奶更親,姥姥:“早就知道你是個小白眼狼!”
在團子滿周歲的時候,團子媽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外出工作,畢竟靠團子爸一個人的工資支撐起家庭的經濟壓力確實還有一些困難。思來想去之后,團子媽還是決定請自己的親媽出馬,畢竟在工作的初期,如果再遭遇婆媳矛盾的話,這難免會讓自己為難。就這樣團子的外婆帶了外孫整整三年。
等到孩子上幼兒園后,團子的外婆才回到自己的家,在此后團子平時幼兒園的接送便由爺爺奶奶負責。前不久十分想念外孫的外公外婆來到了團子家里。看著眼前的四位老人,團子表現得非常活躍。于是團子爸爸看似隨意地問出了一個世界難題,那就是“團子,你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誰更親?”
此言一出,四位老人都露出了十分期待的表情,而團子則想都不想的回答說,“我和奶奶最親!平時奶奶接送我,放學還給我買好吃的,我最喜歡奶奶了!”團子的回答讓奶奶喜上眉梢,但是團子姥姥卻稱,“早就知道你是一個小白眼狼,姥姥白哄你那三年了!”
此前有網絡大數據對于孩子究竟和四位老人中的哪一位更親進行了統計分析,而由大數據得出來的調查排序也著實讓廣大家長們有些意外。根據大數據顯示,孩子和奶奶最親的比例占了大多數,隨后才是外婆,而外公和爺爺則屈居于奶奶和外婆之后。
為什么在大數據調查中孩子和奶奶最親?這其中的緣由耐人尋味
在很多家庭中,奶奶肩負著帶娃的任務,即便是奶奶和爺爺同時帶娃時,奶奶也會占據主導地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和奶奶接觸更多,那么他們和奶奶的情感關系自然會更親密一些。
那么為什么有些姥姥幫忙帶娃的家庭,孩子卻也要和奶奶更親密呢?這主要是因為在傳統的認知觀念中,大人們會認為孩子和爺爺奶奶是“一家人”,而外公外婆則是最親近的“親戚”。所以當孩子慢慢懂事后,家長們的這種認知概念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孩子。
另外,大數據調查的對象主要是針對于學齡兒童,而在很多家庭中,姥姥幫忙帶娃是在學齡前,等到了學齡之后便改為由爺爺奶奶負責接送。那么顯然,對于學齡兒童,他們和爺爺奶奶接觸的更多,而且相對而言奶奶更加溫和細膩,所以孩子自然會和奶奶更親近些。
不管是哪位老人幫忙帶娃,年輕的父母們都應該更有教養的擔當
有老人幫忙帶娃時,年輕的父母們一定要給予老人家足夠的理解和尊重。雖然說老人身上的一些經驗之談并不一定符合科學育兒的理念,但是年輕的父母們也一定要注重溝通方法的把握,不要輕易地否定老人的付出。委婉地表達更加能夠被老人聽得進去,同時也更有助于育兒分歧的解決。
雖然說有老人幫忙帶娃可以減輕年輕父母的養育負擔,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年輕的父母們仍然應該對此主動承擔。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如果父母對此有所忽視,不能夠給予孩子該有的陪伴和愛的話,那么相信這對于父母和孩子而言都是一種遺憾。
與此同時,家長們也應該注重孩子身上的感恩教育,尤其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老人。雖然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幼年時的記憶可能會被他們慢慢遺忘,但是家長們卻不能夠對此有所疏忽。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們也應該注意引導,讓孩子能夠感受到老人對自己的付出和疼愛。
老人幫忙帶孩子成為社會的常態時,年輕的父母們更加應該注重起孩子與老人之間的親情維護。即便是老人不再幫忙帶孩子,家長們也應該多帶孩子與老人走動,濃濃的親密感對于老人和孩子來說都是非常美好的禮物。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