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chuàng),歡迎個人轉(zhuǎn)發(fā)和分享
自從有了孩子后,寶爸寶媽的生活重心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媽媽。
不知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如果誰把孩子從媽媽手中抱過去,沒過兩秒鐘,孩子的眼中就會充滿淚水,并哭鬧起來。而如果平時爺爺奶奶帶孩子,晚上等媽媽下班回來后,孩子也會“哇”一聲哭出來……
我的一位同事,孩子今年還沒到1歲,老婆只能在家?guī)Ш⒆印R惶熘苣掀藕烷|蜜約好要去逛街、看電影。得到同事的“準許”后,老婆交代了一些照顧孩子要注意的地方,隨后就出門了,同事也保證自己一定可以完成照看孩子的重任。
寶媽剛離開時,孩子還在睡夢中,而等到晚上老婆回來時,剛進門就聽到了孩子的哭聲。
同事看著老婆,再看看孩子,一臉疑惑。明明媽媽沒回來前一直都好好的,還會跟自己玩,怎么媽媽一回來就這樣,就好像自己沒看好孩子似的。
“只在媽媽面前哭,孩子真是戲精”,同事直言道。
為啥媽媽在時,寶寶更容易哭?大多數(shù)人認為,孩子見媽媽就哭,一定是平時被媽媽慣壞了,但事實并不是這樣,其實寶寶也會“看人下菜碟”。
在平時生活中,孩子與媽媽的接觸是最多的,正常情況下0-10歲的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感非常強。
在0-3歲時,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像成人一樣,他們只會用眼睛來判斷媽媽是否還在。
如果這段時間你不在他的視線范圍,時間短的話爸爸還能應(yīng)付一下,時間一長寶寶就會認為媽媽不在而崩潰大哭。
等寶寶逐漸長大一點后,具備了一定記憶力,這時還想讓陌生人抱基本不太可能。沒錯,寶寶其實是故意的,他會專挑媽媽折磨。
孩子的基本意識就是:不管什么時候哭,媽媽都會耐心哄我。這時寶寶離不開媽媽是很正常的行為,也是愛媽媽的表現(xiàn)。
很多媽媽在抱孩子時,都能感受到孩子充滿愛意的眼神,他們還在咿呀學語時,用眼神表達愛意是天生技能,而通過哭鬧尋求安慰也是天生的。
媽媽可以從孩子咿咿呀呀的話語中,準確捕捉到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這樣長年累月的記憶,讓孩子擁有安全感。
因此,孩子一見到母親就哭,并不是媽媽把他慣壞了,而是因為自身情緒引起的,這都很正常。
0-3歲是建立安全型依戀的關(guān)鍵期然而凡事都講究“度”,如果孩子已經(jīng)超過3歲,這種情況仍不見好;或者孩子經(jīng)常性、無理由地對媽媽哭鬧,那就有可能是與媽媽形成了不良的依戀關(guān)系。
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唯一途徑就是接納寶寶的哭鬧,滿足他的需求。
當他們餓了、熱了、渴了、困了,媽媽需要根據(jù)情況正確判斷,在合理的時間內(nèi)對孩子進行安撫,盡可能多地與他肌膚接觸,拍拍他、親親他、抱抱他……
等寶寶長大點后,就學會了用動作和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開心與難過,作為媽媽要準確地回應(yīng)。可能有媽媽會問,天天說準確回應(yīng),那到底什么是準確回應(yīng)?
舉個例子,孩子今天去學鋼琴,回來時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今天上鋼琴課的時候,老師夸我了,好開心啊!”媽媽回應(yīng):“那以后要更加努力才行。”
這句話顯然不是孩子想聽到的,他在表達自己開心的情緒,而媽媽卻把重點放在學鋼琴上面,忽略了孩子已獲得的成就。
所謂的“準確回應(yīng)”是及時感受孩子情緒,如果孩子說:“我怕黑”,媽媽的回應(yīng)應(yīng)該是:“媽媽知道你怕黑,媽媽會一直陪著你的”;
如果孩子說:“今天在小區(qū)里看到的那條狗好可愛啊!”媽媽的回應(yīng)應(yīng)該是:“你是不是很喜歡那條狗?”
把事情的重點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談?wù)撌虑楸旧恚@樣可以給足孩子安全感,讓孩子感受到你是愛他的。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