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CC爸媽(ID:cc-bama)
前幾天有位媽媽在后臺留言:
有時候叫孩子做什么就像“對牛彈琴”,哦,不對,應該是“對空氣說話”,因為牛還知道“哞兒”一聲呢……
這描述簡直不要太真實。
有娃的家庭這種“十喊九不應”的場景幾乎天天都在上演:
媽:第一次喊 娃:沒反應 媽:第二次喊 娃:沒反應 媽:第三次喊 娃:"嗯嗯,好的",然后不動……似乎只要不發火,喊話注定沒效果。
為什么活蹦亂跳的娃會 突然“失聰”,對我們的話充耳不聞呢?原因有很多,但十個有八個是 專注力太強,沉寂在自己的世界里,還有兩個是 故意不搭理你!
當然了,無論哪一種,都有可能是咱們的 “喊”法不對!
不要遠程“喊”話
有娃之后,當媽的基本都化身為孫悟空了,從前分身乏術,如今游刃有余, 比如:
一邊帶孩子一邊做飯;
一邊洗衣服一邊擦地;
一邊哄老二一邊安排老大……
所以老母親們非常擅長遠程“喊”話。
是時候出賣一下我自己了:
某天睡前我在臥室給DD喂奶,CC在客廳自己玩,當我看到時間8點多,CC差不多該上床睡覺了,就會在臥室里催上一嗓子“CC啊,該刷牙洗臉上床睡覺了哦。”
客廳里會傳來CC愉悅地回應:“好的媽媽!”
待DD差不多吃飽了,我抱起來拍嗝,順便查看一下CC:依然在沙發上玩貼紙!
“CC,快點好嗎?時間已經很晚了!”我開始面露不悅。
“好的好的,馬上馬上。”CC開始收拾貼紙,一副“似乎”馬上要動起來的節奏。
然后我抱DD回房間睡覺,DD睡著之后,我去客廳看CC,時間已經快要9點,你猜怎樣?
她還是磨蹭著沒去刷牙洗臉。
刷個牙洗個臉3分鐘的事兒,磨蹭了一小時還沒完成,這個時候老母親再不發火,留著過年嗎?
這件事雖然表面上CC回應我了,但她并沒有真正的行動和壓根就不回答同樣屬于“不應”范疇。
這種情況看上去是孩子不對,事實上,是我錯了。
當孩子看不到我們時,就會很容易無視我們,認為這件事不要緊、不重要,這便是很多孩子對父母的話置若罔聞的主要原因。
雖然我催促了,但沉浸在貼紙樂趣中的娃肯定意猶未盡,這時就算她聽到了指令也會覺得,我再玩一會兒也是可以的,反正媽媽除了催幾次也沒有怎樣。
瑣事纏身的老母親們,回想一下, 你是不是經常一邊忙活著手頭的事,一邊對娃遠程“喊話”?
對于“有求不應”的娃,當你準備下達指令的時候,先 停下自己手上的事, 走到他面前, 看著他, 叫他的名字,當他注意力轉過來后,再 說具體事情“我們要吃飯了,把手洗一洗”、“該準備睡覺了,我們去刷牙”等等,讓他感覺到你很嚴肅、很堅決,以此表示“我現在說的這件事,很重要。”
這既尊重了孩子,又給他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要“喊”到點子上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打算讓孩子吃飯了,先開始鋪墊:
你:寶寶,該吃飯了,趕緊去洗手吧,然后幫忙過來拿筷子和碗。 娃:看電視,沒反應。 你:洗了手沒啊,快一點!洗了趕緊過來啊,我還等著你呢~ 娃:嗯嗯,啊啊,沒動。 你:我說你怎么回事啊你,就知道看電視,叫吃飯也不理,讓洗手也不洗,說過多少次了,長時間看電視對眼睛不好……其實你不過是想讓他第一洗手,第二過來幫忙 (其實也是為了催他盡快洗手),但到最后卻變成了N個理由的數落,相信我,娃早已忘記了你喊他到底要干嘛。
拜托,替耿直娃們多想想吧!畢竟他們的腦回路還不像成年人這樣千奇百轉。
我們只需要 把最清晰的邏輯用最簡單明了的表述傳遞給娃,他會明確自己要做什么。
比如: 你看看現在幾點了還不抓緊時間,再不刷牙一會兒你還有時間講故事嗎?磨磨蹭蹭今天睡覺又要晚了,明天早上叫你你又不起床!
改為: 你現在該去刷牙了。
所以,如果你想讓娃做,一定要讓他先聽懂,“喊”他的時候把原因和后果都先收起來, 干脆利索地往“點子”上說,因為他的大腦真的處理不了那么多信息。
就算要讓他做多件事,也請一件一件的來!
切忌反復“喊”
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他人。
比如很多家長都是說做就做,雷厲風行,所以非常期待的狀態是,前一秒下達完指令,后一秒孩子馬上開始執行。
不是說不可能,只能說這樣的情況很少。
因為從孩子 接受指令到 消化指令,并且放下自己手頭的事情來 處理指令,是需要一個時間段的。
所以, 一定要給孩子留出足夠的時間,并且 等待期間不需要反復重復指令(確定你的要求孩子聽懂的前提下),因為這樣不僅不會起到催促的作用,還常常帶來抵觸情緒。
就像我們平時早起定鬧鐘一樣,總想著還有下一個,還可以多睡十分鐘,就肆無忌憚地躺在被窩里。
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不斷重復,孩子自然就會知道: 你的指令不需要在第一次說出來的時候就配合。
而且我們也常會因為鬧鐘響個不停而惱怒、嫌煩,雖然鬧鐘是我們自己定的,也知道必須得起。
如果說了一次,娃沒去做怎么辦?
正確的做法是 用反問娃的方式,讓孩子把要求重復給你聽。
從前咱們就分析過,當孩子告訴你他應該做什么時,他的大腦便會自動產生一幅清楚、生動的圖片,圖片中的他正在做這件事。
當孩子聽見自己心里告訴自己應該做什么時,他便有了 主人翁意識。這種方式相比我們單方面下指令有效的多。
變著花樣“喊”
除了這些“喊話”硬指標需要注意外, get一些小妙招兒往往也能事半功倍。
之前聊天有個朋友講過她家的一個趣事。
她家娃是那種非常典型的,連回答都不回答的主兒,情況好點可能會轉過頭來看著你,但不說話。
于是媽媽就給孩子玩了一個 “你喊我答”的游戲,規則就是 你回答我,我下次就能回答你,不回答同理。
結果沒兩次孩子就記住了每次都要答話,否則下次自己要面臨的可能就是沒人理。
當然了,我們還可以將要對孩子說的話 與他的興趣愛好、能吸引他的事物掛鉤。
比如閨蜜家娃做什么事情都特別喜歡說, “媽媽,看我!”然后等你轉過頭,他才將他的新技能、新本事展示給你看。
后來閨蜜也學會了這招, “寶寶,看我/看媽媽!”她發現孩子很容易就轉過頭來,因為他的內心有同樣的經歷和期待,容易引起共鳴,效果明顯好很多。
還有就是 多“利用”孩子對新鮮的、奇異事物感興趣的特點來下指令。
比如吃飯,習慣性“喊”法是“關上電視/放下玩具,洗手吃飯了!”如果你每天都聽同一句話是不是也會麻木?。?!
如果你換成 “快來看看媽媽今天做了什么菜,是你最愛吃的/沒吃過/大家都說好吃的/特別好看的/五顏六色的/媽媽新學會的……” 等等一切你能發現的與眾不同來說,孩子 回應的積極性會更高。
終極大招——“盯”
一般有了這幾步,大部分娃就能配合指令行事了。
如果娃還是木有反應,那就執行最后一個大招:盯, 等。
等待表明你是認真的,站在他旁邊,等待他動起來,這一點非常考驗人。
因為你可能已經游走在發火的邊緣了!
這時候千萬別急,小心你的急性子上來就又替娃包辦啦,那前面下的功夫豈不白費?
友情提示:此舉耗時、更耗念力,建議執行前準備出富裕時間。
你不需要每次都這么做,先選擇時間富裕、心情美麗的時候執行,堅持這么做,孩子慢慢習慣這種方式,就會越來越有效果。
媽媽說:
充耳不聞、聞而不動,說是破壞親子關系的第一殺手也不為過。
我們總是在等待回應慢慢的就失了耐心,從最初的好言相勸,走到惡語相向收場。
好好說不聽,非要等著大發雷霆?娃到底是傻還是拎不清?
后來我在CC身上試過不同方式才明白,娃不是傻,只是跟大人不在同一個節奏。
不妨先收一收你的怒火,告訴自己“孩子不是壞孩子,他只是還沒學會正確的方法”。
比起無休止的催促和嘮叨,更有效的是制定切實可行的對策。
想要讓孩子改變,就不能總是批評、諷刺、打壓, “破罐子破摔”總是更容易的選擇,讓寶貝覺得自己“棒棒噠”,是變成好孩子的第一步!
在暴走的邊緣保持耐心、理智應對很難,但這很值得,而且,這是唯一的捷徑。
作者介紹: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養娃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喂養、睡眠、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 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關注“媽寶幫幫幫”,回復關鍵詞,獲取更多資源:
1、回復“ 四大名著”:免費獲取《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動畫片資源。
2、回復“小雨”:免費獲取小雨麻的輔食全記錄,158道精品食譜。
3、回復“牛津”:免費獲取《牛津閱讀樹》全16級323本繪本+音頻。
4、回復“汪汪隊”:免費獲取《汪汪隊立大功》英文版。
5、回復“巴菲特”:免費獲取《巴菲特神秘俱樂部》英文原版動畫片資源,巴菲特親自配音,比爾·蓋茨客串配音,適合對4歲+的孩子進行英語啟蒙和財商教育。
6、回復“漢字動畫”:免費獲取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經典動畫片《三十六個字》資源,讓孩子邊看動畫邊學漢字,寓教于樂,通俗易懂。
7、回復“輔食”:免費領取香港衛生署6-24個月輔食添加攻略,對媽媽們常見的輔食問題進行了解答+18道悶燒杯食譜!
8、回復“親密育兒”:免費學習西爾斯博士的“親密育兒法”,在美國暢銷數十年不衰,美國媽媽幾乎人手一本。
9、回復“樂高”:免費領取樂高玩法、樂高圖紙、3-8歲電子教材等樂高資料。
10、回復“粉紅豬”:免費領取Peppa Pig粉紅豬小妹英文版動畫(第1~4季全集)、動畫繪本、Mp3等資料。
11、回復“法布爾”:免費領取充滿趣味的科普有聲讀物《法布爾昆蟲記》
12、回復“巧虎”:免費領取《樂智小天地》巧虎大禮包
關注【媽寶幫幫幫】
如果喜歡,點個“在看”哦
????????????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