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養”,真的需要父母一口口喂嗎?
追著孩子喂飯,似乎在我國不少地方都是一項“傳統”,尤其是老一輩的人,為了讓孩子多吃,每餐都端著碗追在孩子身后,樂此不疲。雖然這樣做看似讓孩子吃飯了,但是隱藏的危害,同樣也不少。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樂樂是家里的獨生子,從小就被家里人當寶貝養著,尤其是奶奶,更是將孫子寵到了極致,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形容也毫不夸張,以至于現在已經4歲的他,還不會自己吃飯。
其實,從樂樂吃第一口輔食開始,就一直是奶奶一口一口喂的,而等到他會走路之后,更是撒了歡,奶奶也開始了自己“追著喂飯”之旅。
身邊人看到這種場景,總是勸說樂樂奶奶可以讓孩子自己吃飯了,沒必要天天追著喂,可是她卻反懟:“他哪會自己吃飯,每次撒得桌子地上都是的,讓他自己吃,得餓死。”
以至于樂樂到了幼兒園之后,沒人追著喂飯就不吃了,而等老師忙活完別的小朋友再來喂飯的時候,飯菜早已經涼了,樂樂經常耍脾氣不吃。
剛入園時白白胖胖的他,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比同學瘦小了,而且說話往往說不清,語言表達能力嚴重落后于同齡人。
可是樂樂家長卻將這一切都歸咎于是老師不負責任,甚至還去學校投訴過,這讓老師也無可奈何。
1、容易過度喂養
孩子在被喂飯的時候,是一種“填鴨式”進食,這種喂養方式,注定了由喂養人判斷孩子是否吃飽了,而父母不斷地追著喂飯,孩子就很容易吃多了,進而導致過度喂養,第一個傷害的就是脾胃健康,繼而對身體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此外,父母喂飯,容易讓孩子失去饑餓感知能力,也容易讓他們不知道飽腹感為何物,長期處于這種飲食狀態,可能會逐漸失去自主吃飯的欲望與樂趣。
另外,還可能造成營養不良的情況,因為父母往往會按照自己的意愿給孩子喂飯,而在他們看來,肉、魚等食物更有營養,蔬菜等則容易被忽視,最終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營養失衡,甚至是挑食的情況,嚴重將導致其發育受限,引發健康問題。
2、影響協調能力的建立
孩子在自主吃飯的過程中,需要手、口、眼等協調合作,而這種協調能力的不斷鍛煉發展,對于其它能力的建立也極為重要。
當孩子被喂飯的時候,通常只需要張開嘴巴,身體器官之間得不到鍛煉,一些基礎能力無法掌握,可能會導致他們在未來出現身體協調能力方面的問題,例如拿東西拿不穩、遇到事情靈敏度不夠,平衡力差等。
3、影響口腔功能發展
不少家長為了能縮短喂飯的時間,讓孩子快速吃飯,就將飯菜泡在一起,或者弄成糊狀,讓其不用怎么咀嚼就快速吞下。
但是,咀嚼的過程中,口腔、舌頭等相關肌肉群會得到鍛煉,父母的這種喂養方法,易導致肌肉鍛煉不足,影響其語言發展,導致出現說話晚、發音不準等不利情況。
1、利用好抓握敏感期
通常,寶寶在長到七八個月的時候,會經歷“抓握敏感期”,具體表現為喜歡搶父母的勺子、筷子,喜歡用手去抓飯吃。
此時父母千萬不要阻止這種“調皮”的行為,而應當鼓勵這種積極性,順勢引導寶寶自主吃飯,培養他們吃飯的樂趣。
2、固定吃飯時間
每日到了飯點,父母一定要按時準備好飯菜,如果孩子不想吃,最好不要哄著追著喂,而是告訴他們,現在不吃,就只有等到下一餐才有得吃了,并且在等待的過程中不給他們任何食物吃,從而給他們樹立按時吃飯的意識與規矩。
3、營造吃飯氛圍
在吃飯的時候,父母需要將電視關掉,玩具收起來,讓孩子坐在餐桌上,專心致志的吃飯,過多的環境影響,會降低孩子吃飯的專注力與興趣,不利于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
4、嚴控零食攝入量
日常除了一日三餐之外,父母還需嚴格控制孩子零食的攝入量,因為他們的胃容量是有限的,如果非餐時間零食吃得過多,胃部空間被侵占,那么到了飯點反而不餓,不愿意吃了。
孩子的飲食習慣養成,其實源于父母日常的一點一滴,想要讓孩子吃得好、長得好,父母一定要讓其養成自主進食的好習慣。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