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欣兒媽
編輯\欣兒媽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生活壓力導致帶娃的主力軍已經變成了老人,孩子從小就由爺爺奶奶帶著,難免會造成寶寶和奶奶親卻和媽媽不親的情況,這個時候寶媽就應該反思問題出在哪了。
依戀關系不僅局限于父母
對于嬰兒依戀關系的課題,早在19世紀,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施皮茨就曾經對一群由保育員照顧下長大的嬰兒進行了跟蹤拍攝,長達一年時間終于得出了結論:
嬰兒對母親的依戀關系長時間不維護,便會消失或轉移。
在這項調查中,總共有40個嬰兒,分成兩批富養
其中,
一半的孩子由媽媽養育到三個月后便轉由保育員照顧
,而這些孩子
絕大多數出現了情緒低落,反應遲鈍等明顯的變化。
勒內·施皮茨認為,保育員照顧孩子更多的是當做一項工作,履行自己的職責,并未投入真正的感情,和嬰兒建立良好關系,所以這個時候的依戀關系已經消失了。
而另一半孩子,則是在三個月后由爺爺奶奶照顧
,由于是自己的直系親屬,老人們投入了真情實感,給了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注,和嬰兒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所以
孩子將''依戀關系''轉移到了爺爺奶奶身上。
孩子和誰一起睡更合適?
美國育兒協會曾發表建議:不要讓一歲以下的孩子和70歲老人同屋休息,因為老人呼吸中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含量是成年人的兩倍,會導致房間空氣質量下降。
由此可見,
孩子最好和媽媽一起睡
,寶寶在出生后一般一歲半到兩歲這個期間斷奶,這個期間內最好和媽媽一起睡,
媽媽也可以借助這個時間和孩子培養出依戀關系。
曾在《親密育兒》中看見過這么一句話:媽媽的作用無人能替,從遠古到現在,從動物到人類。
母子在一起時的親子時間更加甜蜜溫馨,更加有利于孩子成長,
孩子在三歲之前對媽媽的依賴性極強,三歲前的孩子還是跟著媽媽更好
,媽媽才能夠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與依賴感,建立良好親子關系。
但現實和理想終歸是有出入的,面對著龐大的生活壓力,許多父母不得不將孩子交由老人照顧,導致孩子出現了和老人親,和媽媽不親的情況后,寶媽又該如何應對呢?
改變自己,重新獲得寶貝的青睞
戒掉對老人的依賴
初為人母,缺乏育兒經驗的新手寶媽們常常是什么事情都聽老人的,但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寶媽們也要跟著孩子成長,凡事以老人為主的話,孩子自然會和老人更親。
所以,
只有戒掉對老人的依賴,自己在工作之余多多研究育兒經
,購買一些育兒書籍學習育兒知識,在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后才能
更有自信自己帶孩子
,
陪伴的時間多了,孩子對你的依戀也就隨之增加了。
找對方法,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系
兒童心理學對于親子關系的研究中表明:嬰幼兒時期,是親子關系發展的關鍵期。
我們都知道,老人的愛終究抵不過父母給子女的愛,在孩子小的時候,寶媽們可以
通過一些肢體接觸,情感交流等和孩子建立起依戀關系。
建立依戀關系的方法有很多,譬如:
和孩子多說話、親親孩子、抱抱孩子
等。
其中,
最容易拉近母子關系的便是母乳時間
,每次在給孩子喂奶的時候,
多與孩子眼神接觸,多給孩子唱唱兒歌,說說話,增加孩子對你的依戀感。
一句話總結便是:
要想寶寶和你親,就要多付出耐心,陪伴不是陪著,高質量的陪伴才是建立依戀關系的關鍵。
警惕一個誤區:孩子和奶奶親不行,我要把孩子搶回來
最后,寶媽們應當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寶寶
和奶奶親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說明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孩子的爸爸和你之外,又
多了一個非常關心愛你他的親人。
對于老人來說,
老人只不過是把對自己子女的愛轉嫁到了孫子孫女身上
,而且老人這樣的行為又
何嘗不是在表達雖然自己已經老了,但是還能照顧孫子,自己也并非一無是處。
寶寶對老人親近,又何嘗不是你給老人這輩子辛苦操勞的補償呢,老人晚年更加幸福,家庭才會更加和諧不是嗎。
欣媽說
時間正在不經意間悄悄溜走,孩子三歲之前是性格養成的重要時期,三歲前的孩子對于家長的依賴最強,家長們在孩子小的時候還是盡自己所能給孩子一個美好童年吧,錢隨時可以賺,孩子的童年一去不復返。
我是欣兒媽,家長們如果遇上育兒方面的問題,不妨在評論區發表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或者私聊我和我一起探討如何孩子的教育問題,歡迎大家幫忙轉發點贊哦,謝謝!
(本文內容皆是原創,轉載請注明,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