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的飲食文化比較特別,喜歡煲湯,喜歡和早餐,飲食講究特別多,但是其實廣東人這樣的飲食習慣跟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這些疾病在廣東患病特別多有關,因此廣東人的飲食存在一定的誤區。
食不厭精,營養全棄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食不厭精,如精米、精面等,認為越精越好,越精越買。精米飯、精面粉的口感確實好些,但其營養成分和保健作用卻比糙米、面遜色得多。以稻米為例,據測算,每粒稻谷去掉外殼后的糙米,除碳水化合物外,95%的營養成分存在于表面上,而經過加工的精米,卻只剩5%的營養成分。這種口感好、賣相好的米,把富含營養的表皮通通去掉,即最有價值的植物蛋白、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如鋅、鐵、鈣等被當做“糟糠”拋棄了。
先焯后炒,維生素大減
蔬菜先焯后炒,即把蔬菜用開水煮過后,再用猛火熱炒和調味。認為青菜經開水煮過后,可除去澀味并保持其形、色等。殊不知,我們食用蔬菜的主要目的是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在維生素家族中,除了維生素A、E等為脂溶性的外,其他如維生素B、C等均為水溶性,而且它們的生物特性很不穩定,極易溶于水,也很不耐熱。在60攝氏度的水中焯幾分鐘,它們就大部分溶解在水中了,何況是在100攝氏度的開水中呢。像這樣折騰過的蔬菜,會大量丟失水溶性維生素和一些礦物質。
總之,蔬菜從收割到洗凈的各個環節,都要盡量保持可食用部分的完整而不破損,不可切碎后再洗,切開后不要放置太長時間,應隨切隨炒,隨炒隨吃,可生吃的(如黃瓜、西紅柿等)盡量涼拌生吃。這樣才能減少維生素的損失,保證我們每天能攝取足量的天然維生素。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