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寶寶缺鐵性貧血的食療方法
藥補不如食補,缺鐵性貧血是小兒的常見病,尤其好發于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因各種原因影響鐵質的攝入或對鐵的吸收減少,體內鐵儲存不足,造成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而致病。
由于貧血使血液帶氧能力減低,對小兒呼吸、消化、循環系統功能,以及體格發育和智力都有很大的影響。
缺鐵性貧血起病大多緩慢,臨床癥狀的輕重取決于貧血的程度和貧血的發展速度;一般患兒常有煩躁不安,精神不振,活動減少,食欲減退、皮膚粘膜蒼白,指甲變形(反甲)等表現;較大的患兒可述說疲乏無力,頭暈耳鳴,心慌氣短,病情嚴重者可出現肢體浮腫。牧λソ叩戎⒆礎?nbsp;
本病屬于中醫“血虛”、“虛黃”、“黃腫”的范疇。中醫認為,血液的生成在于脾胃,同時又受心、肝、腎等臟器的影響。所以脾胃及心、肝、腎的功能失調,是發生缺鐵性貧血的病理基礎,也是進行辨證論治的根據所在。臨床治療除針對臟腑虛損辨證用藥外,還須重視飲食調理,使藥治與食療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藥物治療一般可分為四種類型。
一、脾虛氣弱型表現為面色發白,唇舌色淡;疲乏無力,食欲不振,大便塘軟,脈虛而軟。常用方藥有炙黃芪、黨參、當歸、炒白術、茯苓、陳皮等。
二、心血虧虛型表現為面色蒼白,倦怠無力,皮膚干燥,心謊氣短,睡眠不實,舌淡脈細。常用方藥有當歸、熟地、川芎、白芍、黨參、丹參、酸棗仁、龍眼肉等。
三、氣血兩虛型表現為上述兩型癥狀相兼。常用方藥有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當歸、熟地、川芎、雞血藤、阿膠、陳皮、炙甘草。
四、肝腎不足型多見貧血時間較長,影響患兒生長發育,其表情呆滯、智力低下,手足顫動,頭暈目眩,雙目干澀,舌淡脈弦細。常用藥物有龜板、白芍、阿膠、制首烏、熟地,當歸、懷牛膝、枸杞子,紫河車粉(吞服)。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