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積食,相信很多家長在養孩子過程中也常常遇到。積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來自飲食上,那么哪些食物孩子不能吃也是最容易導致孩子積食的呢? 上周五的時候,我正在上班,接到我姐的電話,火急火燎的讓我回家,原來5歲的小外甥上吐下瀉,家里又沒人,她還得照顧1歲的二寶,只能著急忙慌地讓我帶孩子去醫院。我趕忙請假回去,把孩子送到醫院,經過一番檢查,醫生告訴我,孩子積食特別嚴重,脾胃已經十分敏感,稍微寒涼、油膩難消化的食物,都容易引起腸胃紊亂,消化系統“罷工”,也告誡我,別再給孩子亂吃東西了! 小外甥一開始是我姐的婆婆帶,到了3歲才被接到我姐身邊上幼兒園,我姐覺得對孩子有虧欠,整天給孩子買零食,只要孩子想吃的都盡力滿足,尤其是孩子接回來沒多久,就有了二寶,零食更成了哄老大的“神器”,只要孩子聽話,吃啥都行,誰知道竟讓孩子變得脾胃虛弱,積食嚴重,遭了這樣的罪。
嬰兒呃逆,俗稱“打嗝”,是由于膈肌痙攣所致,如果在飯后或生氣、哭鬧時偶然打嗝,并不一定是疾病,可以是正常反應。但當嬰兒出現反復、持久的打嗝,就要引起重視,有可能是某種疾病的表現。嬰兒打嗝,一般是消化不良造成,如果持續打嗝過久,還可能是胸、胃、食道或者腎臟有病,要去醫院進一步診治,同時須要合理飲食,輔助治療。可以選用下列食療方。 豆腐苦瓜湯 配料豆腐2塊,苦瓜50克,精鹽、味精各適量。 制法將豆腐切成小塊;苦瓜,洗凈,去籽、瓤,切成小薄片,用鹽水腌一下,擠去鹽水。炒鍋中加清水適量,放入豆腐塊、苦瓜片,用文火煲至瓜爛、豆腐熟,再加入精鹽、味精調味,即成。 功能降逆和中,清火止呃。本膳用豆腐,甘寒,能降逆;苦瓜,苦寒,能清火。兩者組合,尤善清胃降火,故此湯用于胃火上攻,呃逆不止,伴有便結者甚佳。 刀豆湯 配料刀豆(帶殼)30克,紅糖
引起新生兒嘔吐的原因很多,其中胃食管返流就是常見原因之一。本病主要是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下端食管括約肌功能不全,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的一種常見的臨床表現,并可引起嚴重并發癥。早產兒發病率可達8%—10%,有一些病人發病時由于癥狀不是很明顯易造成臨床誤診,若不能及時發現并治療,可危及生命。 多數學者認為,胃食管返流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1、防止反流屏障失常:食管下端括約肌由環狀肌組成,通過神經肌肉作用保持一定張力,靜息時有一定壓力,使下端食管關閉,阻止胃內容物反流到食管。當此肌肉減少或功能缺陷時,則發生胃食管返流。2、食管蠕動功能障礙:當食物進入食管時,食管出現向下的蠕動波將食物送入胃中,其功能障礙時,返流的胃內容物繼續上溢。3、食管及胃解剖異常:如食管裂孔疝。4、激素的影響:前列腺素、高血糖素、胃抑制多肽可降低下端食管括約肌壓力。胃食管返流時由于
幾乎每一個寶寶都出現過嘔吐的問題。根據統計資料顯示,85%的寶寶在1歲半時會痊愈。一般來說,寶寶的年齡越大,其嘔吐的癥狀也就越輕。為了幫父母朋友減少一些憂慮,本文將告訴你如何正確處理嘔吐,有效避免寶寶被嗆到。 為什么容易嘔吐 為什么小寶寶更容易嘔吐呢?主要還是其消化器官和成人有很大不同。小寶寶的胃就像一個淺淺的盤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一旦出現搖、晃、笑、哭等情況,就很容易出現嘔吐反應。而成人的胃則像一個深深的杯子,不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 另外,成人的食道與胃交界處(賁門)有一處括約肌,在大部分時間內,該括約肌都是閉鎖的,只有當食道中有食物要進入時才會打開,而括約肌的功能就是防止胃內容物反向流入食道內。可是嬰幼兒括約肌發育并不完全,只要胃內的食物稍多或壓力稍大,就
嬰兒的正常排便是表明身體健康的一個方法,但是對于嬰兒的腸胃的消化,出現異常是一件很普遍的情況,但是媽媽面對這一些意外其實不了解正確的處理方法。 我和嘻嘻媽一開始作為新手爸媽,時時刻刻都關注著嘻嘻,深怕一點點的錯誤舉動對嘻嘻造成影響! “2天沒拉屎了。”“今天拉了嗎?”“是不是便秘了?嘻嘻媽,你這兩天有吃什么上火的東西嗎?”...... 嘻嘻拉不出屎,心急如焚,排除了寶寶自身的原因,自然把目光放到了母乳上,總覺得是嘻嘻媽吃了啥上火的東西,導致了嘻嘻便秘!其實,真的是冤枉委屈了嘻嘻媽,雖然媽媽的飲食確實會引起寶寶的上火,但是嘻嘻的確不是上火便秘,這也是從體檢醫生那得知的,一個全新的概念:攢肚。 攢肚大多出現在母乳喂養的寶寶,每個寶寶攢肚的時間各不相同,有的滿月就已經開始了,說的就是我們家嘻嘻。 主要因為寶寶的消化
兒童期的反復腹痛可有不少病因引起,需要家長們仔細觀察、辨別: ● 器質性腹痛 孩子出現腹痛,首先需要考慮和排除的是器質性腹痛,包括外科疾病腹痛,如急腹癥(急性闌尾炎,腸套疊,腸梗阻等),內科疾病引起的過敏性紫癜、腹型癲癇、腹型偏頭疼等。外科疾病引起的腹痛常伴有全身癥狀,疼痛部位固定,多呈持續性腹痛或陣發性加劇,難以自行緩解。內科腹痛則分別會出現軀體紫癜,全身癲癇,或偏頭痛等。 對策:這種情況應及時就診,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以免貽誤病情。 ●腸道蛔蟲病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病因,其癥狀是食欲不振和腹痛。但疼痛一般不重,以臍周或稍上方腹痛明顯,且痛無定時、反復發生,持續時間不定。痛時如果揉按腹部,蛔蟲產生的毒素及其代謝產物被吸收后,會引起精神萎靡或不安,睡眠差、磨牙。查血可有嗜伊紅細胞增多的情況;大便蟲卵檢查
胃脹氣、便秘是很多寶寶都會出現的狀況,如何解決寶寶的胃脹氣和便秘也是很多家長想知道的,其實要想解決這些煩惱,按摩是不錯的方法。 胃脹氣 胃脹氣是小寶寶常見的癥狀,有時因為喝奶時吸入了過多的空氣導致脹氣,這時只需用按摩的方法促使寶寶打嗝出來就行了。 將食指放在橫膈膜上方,大約胃的位置,用拇指劃圓圈的方式輕輕撫揉,這時手一定要放輕松。或者將寶寶抱起來,手做杯狀,從下背部往上拍,如此嗝就會通過震動往上出來了。 便秘 小寶寶由于吃的食物的關系,很容易有便秘癥狀,或者有時腸絞痛,其實只需用手掌按摩腸的部位,就能讓寶寶安靜下來,而便秘的寶寶也能順利排氣及排便。 將寶寶橫放,以肚臍為中心,用手指前面一段輕揉,記住丹田也要撫揉到,腹部由于沒有骨骼,所以按摩時一定要輕,在按摩的過程中,寶寶就會全身放松且排氣,而且便秘的寶寶也會因
秋季是寶寶常見疾病高發的季節,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秋季氣溫干燥晝夜溫差大,寶寶很容生病的,今天我們說說秋季腹瀉孩子們該如何預防呢?一起來看看吧! “我要上廁所”,呼啦啦...,上課1小時不到,小朋就跑了三趟廁所,一探究竟,原來是腹瀉惹得禍。孩子頻繁拉稀不僅影響學業,更重要的是這樣拉下去身體吃不消啊,還容易導致營養不良。 秋季由于氣溫的下降,孩子一不小心著涼后就容易腹瀉,再者輪狀病毒胃腸炎主要發生在秋季,常被人們稱為“秋季腹瀉”,要想讓孩子免受腹瀉之苦,建議家長做好預防工作。 1.及時增減衣服,避免受涼 秋季氣溫下降,早晚溫差較大,家長應根據天氣的變化情況,及時給孩子增減衣服,避免孩子著涼,特別是要注意避免腹部受冷的刺激。 2.避免攝入生冷刺激飲食 秋天的氣溫相對較低,要避免給孩子吃生冷、刺激的食物,以免刺激胃腸道引起腹瀉。
小兒厭食癥是指小兒(主要是3-6歲)較長期食欲減退或食欲缺乏為主的癥狀。它是一種癥狀,并非一種獨立的疾病。 小兒厭食癥又稱消化功能紊亂(disorders of digestive function)在小兒時期很常見,主要的癥狀有嘔吐、食欲不振、腹瀉、便秘、腹脹、腹痛和便血等。這些癥狀不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質性疾病,且常出現在其他系統的疾病時,尤其多見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精神障礙及多種感染性疾病時。因此必須詳細詢問有關病史,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對其原發疾病進行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小兒厭食病因: 1、身體原因 (1)某些胃腸道疾病的影響: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肝炎、慢性腸炎以及各種原因的腹瀉及慢性便秘等都可能會引起小兒厭食癥,應具體排查找到原疾病; (2)某些藥物的副作用會引起消化道變態反應,易引起惡心、嘔吐等,如紅霉素
寶寶經常出現食欲差、腹脹、腹瀉、嘔吐、便秘等癥狀時,對于寶媽媽來說是很煩惱的,那平時怎樣護理寶寶的肚子,有利于減少這些癥狀發生呢? 一,首先對于胃腸功能發育不健全的寶寶來說,平時注意飲食是關鍵的。大一些的寶寶要注意飲食衛生,餐具要清潔,要定時的消毒,保持飲用水清潔,養成每天良好的飲食習慣等等這些都有利于腸胃吸收和預防腸道疾病發生的; 二,寶寶要堅持母乳喂養,由于母乳中含有IgA,有利于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從而有利于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這樣從而減少腸道疾病的發生; 三,寶寶如果是奶粉喂養,平時要注意喂奶粉的量和間隔時間,要以少吃多餐為主都有利于腸胃消化吸收的,有利于預防腸道疾病的發生; 四,對于添加輔食的寶寶來說,要合理搭配輔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者是半流質食物為主,如米湯、奶類、米粥等等。 五,
孩子小時候總是不好好吃飯,所以有些家長就會想盡辦法讓孩子多吃飯長身體,但是過度的要求孩子吃東西是很會容易導致孩子積食的。 小孩子剛出生,臟腑嬌嫩,不比大人消化能力好,有時稍微吃多一點或者吃不對食物,就容易積食。很多家長對孩子積食都很犯愁,一著急上火,就想著法子讓孩子快點好起來,殊不知自己常用的幾個方法,不僅對消積食無益,還傷到了孩子的脾胃,造成雪上加霜。 1強迫性地讓孩子多吃 其實,很多家長明白積食從何而來,也知道孩子肚里有未消化的事物,食欲會比較差一些。但是總是忍不住想讓孩子多吃一點,看到孩子不吃飯心里就很難受,甚至孩子不吃也要強喂。以為孩子至少吃一點,身體可以多吸收一些營養,利于孩子的生長發育。 但是你知道么,孩子多吃的那部分孩子不僅沒法消化,還會變成垃圾,脾胃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來處理,讓原來的積食變得更嚴重,甚至長期
便秘,許多人都經歷過。那種痛苦的感覺,我相信許多人還記憶猶新。即便是我們成年人都這般痛苦,那寶寶們一旦便秘,寶爸寶媽們更加心疼。那么寶寶便秘應該怎么辦呢?或許你可以試試這么做。 1、飲食 由于進食量不多,或者食物過于精細,沒有足夠的食物纖維以致食物殘渣太少;再加上寶寶飲水量不足,又吃了很多蛋白質和鈣質的食物,糖類,都會使腸道蠕動過緩,導致糞便干燥,持續蓄積在腸道中,不易排出。 所以,寶媽可以給寶寶多吃點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比如說,西藍花、豌豆等。但前提是,咱家寶寶對這些食物不過敏。 2、做運動 我們平時給寶寶做個被動翻身,帶著寶寶做做操,這些都可以促進寶寶的腸道蠕動,改善便秘。 3、腹部按摩 以順時針方向,手按壓力度不要過大,按壓時不要過深,下壓0.5厘米即可,這樣做腹部按摩有助于寶寶
在日常生活中,年輕的父母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個令人頭痛的狀況,寶寶總是毫無原因地突然出現肚子痛,疼痛持續一段時間后可自行緩解,沒幾天又會發作,甚至一天發作數次,去醫院做了各種檢查,醫生說是腸系膜淋巴結炎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一般不予治療。這種令父母們一籌莫展的腹痛,在醫學中就稱之為“功能性腹痛”。 什么是功能性腹痛? 功能性腹痛是指以胸骨以下、臍的兩旁及恥骨以上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功能性胃腸病,其中以臍周疼痛最為常見。功能性腹痛與胃腸道的器質性病變無明顯聯系,具有反復發作性和長期持續性的特點。這種腹痛多發生于2歲以上的寶寶,其中以學齡前的寶寶最為常見,并且女孩的發病率高于男孩。 功能性腹痛一般不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但是經常性的腹痛降低了孩子的生活質量,嚴重者還伴有惡心、嘔吐等現象,從而影響孩子的食欲,這
很多小寶寶在大人喝奶的時候會吐奶,有的寶寶吐奶量還特別大,這讓新媽媽們無所適從。那么在寶寶發生吐奶事件的第一時間,作為家長的你應該如何應付呢? 因為嬰兒的胃容量小,胃部基本上是水平的,吃完奶打嗝不見得能把所有的空氣都排出體外,所以有時會出現吃完奶一兩個小時后還吐奶的現象。輕微的溢奶、吐奶,寶寶自己會調適呼吸及吞咽動作,不會吸入氣管,只要密切觀察寶寶的呼吸狀況及膚色即可。如果大量吐奶,則需掌握正確的方法了。 如果大量吐奶,可按以下方法處理: 1.平躺時發生嘔吐,應迅速將寶寶臉側向一邊,以免吐出物向后流入咽喉及氣管。 2.把手帕纏在手指伸入口腔中,甚至咽喉,將吐、溢出的奶水食物快速清理出來,以保持呼吸道順暢,然后用小棉花棒清理鼻孔。 3.寶寶憋氣不呼吸或臉色變暗時,表示吐出物可能已進入氣管了,使其俯臥在大人膝上或床上,用
消化不良會導致燒心的感覺。雖然聽起來很嚴重,但別擔心,這并不是意味著孩子的心臟有問題。燒心的感覺來自于胃酸回流,有些胃酸會通過食道流回到喉嚨,食道受到了損害,當硬質食物流過,刺激了受傷的食道。所以孩子會有灼燒的感覺。 幼兒通常不知道自己不舒服的原因,這往往讓他們感覺更難受。說不出的疼痛讓他們表現非常煩惱。這種由胃酸引起的消化不良的最好的治療就是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讓專家為你寶寶的消化不良提出相關建議吧。 預防措施 1. 首先讓孩子的飲食有規律并且符合她的體質。確保每頓飯適量不至于太多,確保食物不會含太多脂肪太過于油膩。不要讓孩子吃太多的巧克力或者橘子,兩者都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2. 告訴孩子吃飯的時候要細嚼慢咽。吃飯不要太快,要把食物充分咀嚼(大約是十秒鐘)這樣才能更好地消化。 3.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消化不良的癥狀,可以
如果家里的小寶寶還不到3個月大,而且好像經常肚子疼,排便以后能有所緩解,那么您需要看一下這篇文章……? 寶寶剛剛出生不久,媽媽還沒有完全適應照顧寶寶的生活,本來就疲憊不堪,寶寶現在又經常哭鬧,看起來好像肚子很疼的樣子,媽媽束手無策又憂心忡忡,寶寶為什么會這樣,媽媽又該如何幫助寶寶呢? 腸絞痛 新生兒夜間啼哭常令初為人父母者手足無措、心神不寧。由于新生兒不會講話,對于身體的不適,只會以啼哭做為主要的肢體語言。而小寶寶夜啼,除了肚子餓、尿布濕、對氣溫冷熱的不適應外,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腸絞痛”所引起。 雖然名為“腸絞痛”,實際上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問題存在。嚴格來說,它并不是一個病名,而是一種“征候群”,它是由許多因素不協調所引起,常
新生兒嘔吐如下: 羊水吸入: 由于羊水大量吸入,對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新生兒常在生后不久即出現嘔吐,吐出清水、粘液或帶少量血性液體,但一般情況良好,對于羊水吸入導致的頻繁嘔吐可用1%的蘇打水洗胃。 幽門痙攣: 新生兒時期由于幽門功能暫時失調常在喂奶后不久出現噴射狀嘔吐,臨床常吐出大量乳汁和乳凝塊,時好時壞。對于幽門痙攣,可以用 1:1000阿托品在吃奶前5-10分鐘滴入口內,先從1滴開始,逐步增加,最大量不得超過4滴,直到小兒出現面紅為止,一般能獲得明顯療效。 新生兒便秘: 新生兒一般生后10小時內開始排出胎糞,如果生后數日排便極少或胎便排出時間明顯延長,臨床也可出現腹脹、吐奶。對于新生兒便秘可以用生理鹽水灌腸,一旦大便通暢,腹脹和嘔吐常隨之緩解。 感染因素: 是新生兒嘔吐最常見的原因,除了消化道本身感
誤區1:把病毒誤認為菌痢 寶寶突然發熱、咳嗽、嘔吐之后發生頻繁的腹瀉,很容易被想象為細菌性腹瀉或中毒性痢疾。其實,嬰幼兒秋季腹瀉主要是一種“輪狀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瀉,病毒形似車輪而得其名。這是一種急性傳染性腹瀉病,主要侵犯5歲以下小兒,尤以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發病率最高。 輪狀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一年四季均有發生,感染高峰期為秋冬季,所以叫“秋季腹瀉”。嬰幼兒感染后一般出現以急性胃腸炎為主的臨床癥狀,即水樣腹瀉,伴有發燒、嘔吐和腹瀉,腹瀉物多為白色米湯樣或黃綠色蛋花樣稀水便,有惡臭,治療不當可導致患兒死于脫水及嚴重的并發癥如發育不良、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 誤區2:不知道有傳染性
孩子腹瀉的原因可分為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兩大類。 (1)感染因素引起的腹瀉:①細菌感染引起痢疾、霍亂等腹瀉必須及時地使用抗生素;②病毒感染引起的“秋季腹瀉”一類的腹瀉用抗生素治療是無效的,反而會引起腸道功能紊亂,越治越腹瀉。正確的方法是服用微生態制劑,如:乳酸菌制劑等,同時補充糖鹽水,預防脫水。 消化系統負擔較重,加之神經系統調節功能不成熟,所以容易因飲食不當而引起腹瀉。 如果孩子只是大便里黏液增多或者有些疙瘩,每日3次左右,情緒正常,就不要限制進食,可照常喂食。如果孩子腹瀉比較嚴重,發燒、情緒不好,就應盡快找醫生診治。 另外,孩子也可以因氣候變化大,家長的照顧不恰當而發生非感染性腹瀉,如:天氣變涼時,未及時添加衣服,使腹部受冷;天氣變暖時,未及時喂水等。
在育兒的過程中,會遇到寶寶各種各樣的小兒常見疾病,比如說寶寶腹瀉之類的,那么寶寶一般腹瀉癥狀都有哪些呢?吃什么可以緩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腹瀉有兩個典型的標準,一個是大便的性狀改變,另一個是排便的頻率增加。 1 正常來說,如果孩子原來一直拉成型的軟便,現在是稀水便,這就是大便的性狀改變。 2 如果孩子每日作息是排便1天1次,現在是1天2-3次,這就是排便的頻率增加。 孩子的腸道還相對處于比較脆弱的狀態,加上正常菌群建立的也不完善,所以孩子出現腹瀉的癥狀也是正常,在護理之前,家長首先要明確腹瀉的原因,才能對癥護理,幫助孩子盡快恢復。 一般來說,導致孩子腹瀉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感染性原因和非感染性原因。感染性原因包括病毒和細菌兩大類;非感染性原因則多是因喂養不當造成的;另外,濫用抗生素也會導致孩子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