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由中國藥理學會、俄羅斯藥理學會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中俄藥理學研討會在哈爾濱醫科大學落下帷幕。在為期三天的會議中,來自俄羅斯、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的藥理學領域的頂尖人物,首次將40余篇最新研究成果,在會上進行交流,帶來了全新的健康理念。
藥物可防心臟猝死
“長期服用藥物可預防心臟猝死”,我國著名藥理學專家、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在會上提出,某些中、西藥物對治療心臟猝死確實有作用。
楊寶峰說,我國每年有80萬人死于心臟猝死,死亡者年齡多在40—70歲之間,多數與工作生活壓力大以及不注意飲食結構有關。對于如何預防心臟猝死,楊寶峰說,除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注意自我緩解壓力外,還要在飲食、鍛煉和生活習慣等方面多注意,有意識的控制血脂、血壓、血糖。此外,有些藥物如用得恰到好處,也完全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
提高兒童免疫力不能靠藥物 針對目前兒童免疫系統藥物存在濫用的現狀,與會的俄羅斯藥理學會會長YushkovV.V.教授提出,兒童免疫力不能靠藥物來提高,免疫調節劑的不合理應用,大大降低了兒童上呼吸道感染預防和治療效率。
據了解,兒童免疫調節劑在
兒童用藥中比較常見,有的家長甚至為了提高孩子免疫力,長期將調節免疫系統藥物作為保健品給孩子服用。與免疫調節劑市場需求的高速增長相比,這類藥物的科普性宣傳的發展相對滯后,該專家提醒,許多家長甚至是醫生,都不能合理的使用此類藥物,這種濫用程度,大大影響兒童上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和治療,醫學上提倡通過自身鍛煉和合理飲食,來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9歲以前飲食習慣影響一生 應邀參會的國際著名內分泌專家、日本滋賀大學前校長吉川隆一教授在向各國專家展示日本
糖尿病發病率大幅度下降的奧秘時表示,如果一個人能從源頭做起,在9歲之前養成口味清淡、低
鹽攝入等良好的飲食習慣,對預防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積極意義遠大于發病后的藥物干預。
吉川隆一教授表示,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35至40歲的人群在醫學專家倡議下自覺調整飲食結構,并注意改變生活方式,如今這一年齡區間的糖尿病人數較15年前下降了一半,高血壓對國民健康的不良影響也大大減輕了。對于高血壓、糖尿病這些疾病,藥物治療是一方面,關鍵要從源頭起預防。要從兒童期就改變飲食習慣,一般來說,九歲以前的“胃口”很重要,那時候形成的飲食習慣將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