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說話、不合作、不喜歡結交小朋友、行為怪異(如轉圈、撕紙、按開關、沉迷
電視、聽音樂等),這對孩子來講可不是小事。醫生指出,這可能是兒童孤獨癥的表現,但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對兒童孤獨癥障礙的識別率和關注度遠遠不夠。
近日,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靜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孤獨癥在幼兒時期的診療和干預極為重要,干預矯治在2-5歲時最有效,如果錯過這個最好時機將會伴隨終生。
兒童孤獨癥常被誤診
奇奇是一名10歲的男孩,脾氣暴躁,經常和同學爭執打架,注意力不集中,難于遵守學校秩序,滿腦子奇異想法而且固執己見;另一方面,奇奇成績良好,尤其是英語和數學方面表現出過人天賦。一直以來,奇奇都被當地各大醫院的醫生診斷為小兒多動癥,并堅持服藥治療,但收效甚微。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靜進指出,奇奇患的并非小兒多動癥,而是兒童孤獨癥中的一種———阿斯伯格綜合征。患有這種病的孩子有與人交往的欲望,但卻因難于理解人際關系規則,缺乏社交技巧而感到受挫,表現出怪癖的一面。
研究表明,近年來兒童孤獨癥呈現出明顯的遞增趨勢,英國為0.57%,2005年美國《新聞周刊》報道,估計美國166名兒童中就有一人患有孤獨癥,男女比例為4比1。
資料顯示,目前在我國孤獨癥誤診率極高,一些地區誤診率在80%以上,原因主要在于對孤獨癥缺乏認識,不少人認為“孩子大些語言就會好”。
錯過早期干預時機將終身難治
兒童孤獨癥患者的社會化缺陷多在幼兒早期表現出來。母親或養育者若仔細觀察,早期就可從患兒身上發現一些可疑跡象。如與母親分離缺乏焦慮、缺乏與母親共視(如隨母親眼光引導注視他處),目光較少跟隨母親的移動,對逗弄缺少反應,凝視墻壁上的掛鐘圖畫,專注聆聽音樂或歌聲等。
醫生指出,
1-3歲兒童常規保健評估雖然可能發現語言發育落后的孩子,但那些語言發育尚屬正常的輕度障礙兒童仍會被漏診,有可能直到上學時才被發現有問題,從而喪失接受早期干預訓練的良機。
兒童孤獨癥障礙的干預矯治大多在2-5歲時進行最有效,因此幼兒時期的診療和早期干預就極為重要,治療介入越早效果越好,否則反之。我國也應在兒童早期常規保健和回訪中開展相應的心理行為問題診療與咨詢,篩出可疑患病兒童,及早進行干預。
治療仍無妙方只能行為矯治
對于兒童孤獨癥,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以治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