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自出生滿月后,就經常不明原因地發燒。一發燒就愛
哭鬧,吃奶也不好,偶爾
惡心、
嘔吐,有時還伴有輕微咳嗽,去當地醫院就診,醫生不是說上呼吸道感染,就是說
消化不良、胃腸道炎癥??墒墙涍^吃藥、打針等治療,孩子病情還是不斷反復,這可急壞了父母!
父母帶著點點來到省城大醫院,醫生仔細詢問病史和檢查后,給點點做了尿液化驗,結果尿中有白細胞和細菌。這下點點不明原因的發燒疑團終于被解開了,原來是“泌尿道感染(尿感)”惹得禍。拿到診斷結果,點點媽一臉困惑:這么小的寶寶也會有尿感,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尿感的定義尿感是指由細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按侵襲的部位不同,分為腎盂
腎炎、膀胱炎和尿道炎。腎盂腎炎又稱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合稱下尿路感染。但由于小兒時期感染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者較少,且臨床上又難以準確定位,故通常不加區別統稱為尿感。
鏈接:
泌尿道感染(簡稱“尿感”)是小兒多發病和常見病之一,僅次于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調查顯示,寶寶發生尿感的幾率并不低,占小兒泌尿系統疾病的~ 12.5%。尿感可發生于小兒任何年齡,2 歲以下的寶寶發病率尤其高,其中女孩發病約為男孩的3 ~ 4 倍,但新生兒或嬰幼兒早期,男孩發病高于女孩。由于其在小兒期癥狀多不典型,容易被家長與醫生忽視和誤診。盡早發現、準確診斷、完整治療、定期追蹤,是處理寶寶尿感的原則。
四大因素讓尿感對寶寶情有獨鐘生理因素寶寶身體尚未發育發熟,
免疫力不健全,防御能力差,容易被病菌所侵擾。出生后缺乏
母乳喂養的寶寶,尿感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尿道感染的發病還與寶寶的體質相關,如膀胱排尿機能障礙,或習慣性憋尿并造成膀胱過度擴張而解尿不凈等。
尿道因素幼小的寶寶需要經常用尿布或穿
開襠褲,又不能控制排尿、排便,尿道口常受糞便和其它不潔物的污染,尤其女嬰尿道短,且尿道口離肛門近,為細菌感染提供了可乘之機。
畸型因素輸尿管、膀胱、下尿道畸形等,增加了尿感的危險性。
據統計,高達37% 的尿感,由膀胱輸尿管回流癥引起。醫生建議2 歲以下、有兩次以上尿路感染史的寶寶,應做影像學(B 超或X 光)檢查。
細菌因素的尿路感染為大腸桿菌所致,這種細菌的表面含有特殊的纖毛或鞭毛,不但能附著于泌尿道上皮細胞,且可以逆行到腎臟,造成感染;還有些細菌的包膜含有特殊的抗原,可抵抗白細胞的吞噬;有些則會釋放特殊的物質,來強化感染能力。
尿感癥狀,讓寶寶有苦難言其實,嬰幼兒尿路感染同年長兒一樣,也有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只不過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排尿時哭鬧、拒哺、煩躁不安就是尿痛的表現;.尿布需要不斷更換,而每次排尿量卻不多,可能正是尿頻尿急的表現;.會陰部出現頑固性
尿布疹,尿布有臭味等,可能是尿路有感染的特征。
提醒:上述尿感的癥狀,非常容易被父母們忽略。
特別是新生兒和周歲以內的寶寶,大多只出現發燒、不愿吃奶、
臉色蒼白嘔吐、
腹瀉、
腹脹等并非尿感的全身癥狀,常與易觀察到的呼吸道或消化道癥狀聯系在一起,轉移了父母和醫生的注意力,掩蓋了尿感的實質,因此常易延誤診治。
早發現,尿感蛛絲馬跡. 不明原因的發燒伴生長遲滯或體重減輕、拒哺、吃奶差;. 不明原因的排尿時哭鬧、面色蒼白、嘔吐、腹瀉、
黃疸;. 頑固性尿布疹;.
換尿布次數明顯增多且每次排尿量少;. 尿液異味增重或有臭味;. 尿液變混濁或尿布上有紅、黃綠色尿液斑;進一步確診,需要化驗尿常規和尿培養細菌學檢查,驗尿時宜清洗外陰,并留取中段尿,以排除其它污染。
如何預防尿感每晚清洗寶寶外陰,勤洗澡,勤換
內衣;清洗外陰方法應由前向后清洗,女嬰更應注意這一點;
大便后用紙由前向后擦,且每次大便后應清洗臀部;盡可能縮短小兒穿開襠褲的時間,盡早穿封襠褲;寶寶用的毛巾與臉盆應和大人的分開;平時多飲開水,莫讓小兒憋尿;及時發現和處理
包莖,矯治尿路畸形。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