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口味是大人培養出來的,小時候沒吃慣的東西,有的人長大后可能會一輩子不接受。因此,培養寶寶愛吃蔬菜的習慣要從添加輔食時做起。
添加蔬菜輔食時可先制作成菜泥喂寶寶,比如胡蘿卜泥,土豆泥。現在也有為斷奶期寶寶特制的蔬菜泥產品,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用。 寶寶慢慢適應后,再將蔬菜切成細末,熬成菜粥,或添加到爛面條中喂給寶寶。等寶寶出牙后,有了一定的咀嚼能力時,就可以給寶寶吃炒碎菜了,可把炒好的碎菜拌在軟米飯中喂寶寶。有的蔬菜的纖維比較長,注意一定要盡量切碎。這樣循序漸進,寶寶會很容易接受,一般情況下,長大后吃蔬菜也就不會有什么問題了。
如果寶寶從小吃蔬菜少,而偏愛吃肉,長大后就很可能不太容易接受蔬菜。這時就要爸爸媽媽多花些功夫了。 一要父母為寶寶做榜樣,帶頭多吃蔬菜,并表現出津津有味的樣子。千萬不能在寶寶面前議論自己不愛吃什么菜,什么菜不好吃之類的話題,以免對寶寶產生誤導。 二應多向寶寶講吃蔬菜的好處和不吃蔬菜的后果,有意識地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寶寶懂得,吃蔬菜可以使身體長得更結實、更健康。 三是要注意改善蔬菜的烹調方法。
給寶寶做的菜應該比為大人做的菜切得細一些,碎一些,便于寶寶咀嚼,同時注意色香味形的搭配,增進寶寶食欲。也可以把蔬菜做成餡,包在包子、餃子或小餡餅里給寶寶吃,寶寶會更容易接受。 四是不要采取強硬手段,特別是如果寶寶只對個別幾樣蔬菜不肯接受時,不必太勉強,可通過其他蔬菜來代替,也許過一段時間寶寶自己就會改變的。 總之,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在1歲以前就讓寶寶品嘗到不同的蔬菜口味,為以后的飲食習慣打好基礎。
許多成人或許無法理解,為何兒童對“垃圾食品”如此鐘愛。英國科學家最近指出,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兒童獨特的心理特點。
專家調查了嬰兒對食物顏色、形狀、大小和質地的偏好,認為孩子會形成心愛食品的“視覺原型”。依靠小餅干、兒童食品、加工食品和牛奶來斷奶的嬰兒日后更可能喜歡薯片、白面包等“米色碳水化合物”。而經常食用水果、蔬菜和其他各種非米色食品的嬰兒長大后會更喜歡這些健康食物。
科學家說,出于一種古老的求生機制,孩子可能拒絕不符合自己視覺原型的食品,甚至嘗都不嘗一口,這限定了以后他們會喜愛哪種類型的食物。盡管食品原型對不同孩子的影響程度不同,但這可能
解釋了為何那么多孩子排斥蔬菜等綠色食品。
這種原型理論符合進化論觀點,即人們的味覺偏好是為了生存而形成的。人們天生喜歡甜味與成熟的果實和母乳有關,不喜歡苦味是因為植物中有毒的生物堿是這種味道。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