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注意,這里有你關心的育兒問題的答案!
要不要帶寶寶上早教班?
鳳梨小姐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見,基本上眾說紛紜:
要去,早教對寶寶很重要,人是專業的。
我覺得寶寶很開心,那就辦卡吧!
都是騙錢,不就是玩?性價比不高。
沒關系,給寶寶和大人一個打發時間的地方。
寶寶早教變化很大,有利于適應入園。
周圍的人都去了,不去感覺欠寶寶了。
簡單地說,早期教育是嬰兒出生后的早期培養。
早期教育機構起源于歐美,外國人最初建立早期教育機構有兩個目的:一是通過游戲增加嬰兒與父母以及與其他同齡兒童的交流和互動;二是發展嬰兒的潛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嬰兒的身體、情緒和智力。
如今,許多早期教育機構聲稱使用蒙臺梭利教育法。
《蒙臺梭利教育法》將早期教育分為五個領域:日常生活、感覺教育、數學教育、語言培訓、科學文化培訓。
然而,鳳梨小姐也很不服氣,誰說只有外國人懂早教?那是我們祖先玩的剩下的,好嗎?
(明?夏葵 嬰戲圖卷)
撥浪鼓不是感覺教育嗎?促進嬰兒視覺、聽覺、觸覺、精細動作的發展,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數學教育不是七巧板嗎?讓寶寶對數量、大小、形狀有一定的了解,培養寶寶的邏輯能力和思維能力。
拔根不是科學文化的培養嗎?引導寶寶對事物建立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當季游戲:拔根)
然后,問題來了——
奶奶用紅球在寶寶面前移動,鍛煉眼睛追物的能力。是早教嗎?
每次寶寶洗澡后,媽媽都會觸摸寶寶,和寶寶聊天。這是早期教育嗎?
爸爸每天睡覺前給寶寶讀故事書,是早期教育嗎?
當然算!
家長每天都在做早教,但他們沒有意識到,更不用說提煉出發展智力和挖掘潛力的高度了!
那么,早教到底教什么呢?
看看寶寶的月齡!
根據不同年齡嬰兒的發育特點,對嬰兒進行早期教育。
0~1歲是嬰兒建立安全感、感官發育、肢體運動和手部精細運動發育的重要時期。
父母給寶寶看一些色彩鮮艷的卡片,有助于開發視覺;
經常和寶寶說話,給寶寶唱歌,讓寶寶聽音樂,有助于聽覺發育;
將不同質地的玩具、果蔬塞進寶寶手中,可以開發觸覺;
帶寶寶出去感受大自然的氣息,有利于提高嗅覺能力;
帶寶寶去購物和聚會,增強他在不同環境下的適應性……
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父母也可以專注于培養大運動;語言表達;認知、思維能力等。
看看家庭環境!
前幾天在果殼網訂閱號,遇到了一個叫米花的孩子,父母都是科學家,她的玩具從小就是顯微鏡!
(米花媽媽圖:兩歲人類幼崽米花徒手大戰夾竹桃天蛾幼蟲)
這絕對是技術壁壘!
在科學領域缺乏一技之長的鳳梨小姐。……
再舉一個例子,關曉彤。爺爺是單琴鼓的第二代傳人;父子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參與了影視劇;母親是戲劇演員……從小沉浸在藝術氛圍中,再加上興趣,走上演藝之路是很自然的。
當普通寶寶在玩積木,學會唱愛我你擁抱我時,這些寶寶正在研究微觀世界,說鋼琴書!
但是,不要太擔心——家庭環境在某一領域帶來了高起點,這不是絕對的優勢,因為后天有天賦、興趣和努力!
看看寶寶的興趣!
一般來說,早期教育機構的課程主要包括:體育課、音樂課、藝術課(繪畫)、生活課……雖然名字不同,但實質基本相同。
然而,每個嬰兒的興趣點是不同的。
Ella媽咪一直頭疼:媽咪一直頭疼:Ella為什么這么喜歡玩小區里的泥土?為什么這么熱愛大自然!我很羨慕,mini對土壤總是一種厭惡的表情,Ella,也許未來是自然科學家!
(還有,什么仇恨,什么怨恨?
早任何教育方式一樣,早教也離不開培養寶寶的興趣和好奇心,只有基于嬰兒個人興趣和探索欲望的早期教育方法,才能獲得理想的早期教育效果。
雖然《小豬佩奇》被黑得體無完膚,但父母有沒有問過孩子:在泥坑里跳和在床上跳有什么區別?為什么會濺泥?哪里能跳得更高?
你看,父母根據孩子的興趣,引導好奇心,培養洞察力,其實比玩什么更重要。
早教班能學到東西!
對嬰幼兒來說,玩耍和學習是相輔相成的。
學習不僅是閱讀單詞、背誦古代詩歌、復制圖片、掌握樂器,而且包含了更豐富的內涵:一個游戲,可以讓孩子同時鍛煉各種能力,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就是學習。
因此,如果家長只是想讓孩子去早教班學習,最好把課堂擴展到生活中,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探索機會。
孩子們喜歡撕紙嗎?和他一起玩吧!讓他撕掉不同的形狀,然后讓他說他撕掉了什么。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精細動作都得到了鍛煉…
(問:寶寶在這個游戲中學到了什么?
早教班可以鍛煉社交!
尤其是在寒冷的北方冬天,每天抱著孩子去社區廣場有點不現實。
因此,早期教育機構一個非常好的社交場合。
考慮到這一點,鳳梨小姐對早教班印象很好:
我這么多別人家的孩子相處,我能觀察到mini集體中的個性;
最初mini無法跟上節奏,慢慢地,從緊張到自由活潑;
在老師的指導下,家長形成默契,讓孩子自己處理小沖突……
在鳳梨小姐的生活中,這些條件很難做到mini提供。
畢竟親戚朋友家沒那么多同齡的孩子;平時老人照顧孩子,幾乎只下樓散步;在操場上,父母大多太謹慎,以免吃虧或生非……
當然,社交網絡的方式和渠道很多,不一定局限于早教機構。比如在商場和收銀員簡單對話,和公園里遇到的孩子分享零食……
早教班能學英語!
一般來說,早期教育班的標準是英語老師和中文助教。這讓許多英語基礎差的家長松了一口氣:終于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學習英語的環境。
呵呵,你可能……想太多了。
貓貓君曾經是一個兒童英國貓君。語言培訓行業的專業人士,她在《父母作為英語渣,如何啟發寶寶?看完這篇干貨,你就明白了。
那一年,我的英語培訓機構推出了一個概念:讓孩子們浸泡在英語中,被稱為浸入式教學。這可以用學習漢語的方式來類比——孩子們自然會說話,因為他們被浸泡在中文環境中。
都是語言,學英語的道理是一樣的。
多聽,多看,多接觸,多輸入,有深厚的儲備,才能輸出。
相比之下,早教班每班1小時,每次100句英語遠不如字母卡、英文繪本、兒歌的日常連續灌輸……
早教班可以玩!
早期教育機構確實提供了相對安全的場地和環境。
上烘焙課或繪畫課,不準備材料,不收拾殘局,是懶人家長的一大福利。
然而,每次老師讓孩子走平衡木,我都會自動補上路牙;每當老師在教室里組裝秋千,我都會懷疑生活,和社區有什么區別?
剛才還提到,早期教育機構的課程設計相對模式化。因此,建議家長不要夸大或幻想幾門早期教育課程的積極效果。
畢竟,你全心全意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
小編說
想上早教班嗎?
綜合考慮,不要跟風。
兒童性格、育兒環境、經濟能力……應納入考慮范圍。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