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醫學研究都是肛溫≥38℃肛溫通常用于臨床工作≥38℃或腋溫≥37.5℃定義為發熱[1]。
一般認為耳溫≥38℃當然,為了發燒,也有37.5℃或37.8℃事實上,沒有必要太擔心這種差異。耳溫不超過38℃一般問題不大。如果不確定,也可以測量肛溫,幫助判斷是否發燒。
圖片來自網絡
發燒主要是由感染引起的,其中大部分是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抗病毒治療,有自我限制,一般約3天可以自我愈合,但有些也會發燒約5-6天。
雖然流感病毒感染,有針對性的奧司他韋抗病毒治療,但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沒有必要使用奧司他韋來改善。大多數時候,流感病毒沒有被檢查或發現,最終依靠自己的抵抗力來改善。
退熱藥怎么用?
(1)對乙酰氨基酚(如常用的泰諾林,3個月以上的寶寶可用)或布洛芬(如常用的美林,6個月以上可用)是兒童退熱藥最安全的。
建議口服單藥,不建議交替服用,主要是怕搞混,可能會導致毒性增加,家長過于害怕發燒。
如果服用退燒藥后4-6小時以上有高燒,可以再次服用退燒藥,一般24小時不超過4次。退燒藥只會暫時降低體溫,讓寶寶感覺更舒服。只有當它舒服時,它才能很容易地恢復良好的精神、良好的食欲和良好的睡眠。
(2)退燒藥的劑量是根據體重計算的。有一個劑量范圍,即最大劑量和最小劑量。對乙酰氨基酚一般為每次10-15mg/kg,布洛芬每次5-10mg/kg。若手中有液體退熱藥,則需轉換為毫升數。
如果你需要使用退燒藥,你通??梢允褂眯┝炕蛑械葎┝俊km然藥物說明書中的劑量一般是可以的。但當發現退燒效果不好時,需要檢查退燒藥的劑量是否充足。如果發燒頑固或頻繁,建議一次服用最大劑量。
注意:服用退熱藥前最好搖一搖,尤其是混懸劑,可能會沉淀,導致上層藥液濃度低;如果開封時間長,不存放在陰涼干燥的環境中,最好換一瓶新的。
少數嬰兒服用退熱藥后,可能會出汗很多,體溫壓力很低,或者低溫持續很長時間。然后建議以后盡量服用最小劑量的退熱藥。當然,每種疾病都是不同的,退熱藥的劑量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根據上表的用量,請仔細檢查濃度;如果濃度相同,請參考所列毫升范圍;如果濃度不同,則需要根據體重和毫克進行檢查(mg)重新計算需要多少毫升(mL)。
(3)是否需要服用退燒藥,不是以體溫為標準,而是結合孩子的舒適度。如果38.5以上的寶寶精神好,沒有不舒服的表現,可以先不服用退燒藥;如果38度,已經很不舒服了,可以早點吃退燒藥。
尤其是大一點的孩子和成年人,對發燒的耐受性不好,往往38度左右就已經很不舒服了。他們也可以早點吃退熱藥,不用太擔心退熱藥的副作用。一般24小時不超過4次,很安全。
(4)盡量不要使用肛塞的解熱栓,劑量難以準確控制,解熱效果一般不如口服。只有不耐受或無條件口服(如不能進食、明顯嘔吐等)才需要考慮使用。
如何物理降溫?
溫水浴、溫水浴、退熱膏等物理冷卻方法,一般好處較短,會增加嬰兒的不適,但也容易影響兒童的休息。所以不建議故意給孩子物理冷卻。
在物理冷卻方面,最好少穿,少蓋,注意補充更多的水,以幫助散熱。如果你的手和腳很冷,你可以保持四肢的溫暖,或者用溫水浸泡你的腳,不要穿太多,少穿蓋子,讓熱量散發出來。如果你害怕寒冷的戰爭,你需要適當地保持溫暖,然后在寒冷的戰爭中散熱。
若發熱合并中暑或潛在神經系統疾病等特殊情況,可考慮退熱藥聯合物理降溫。建議用溫水擦拭,比浸泡更有效,因為通過皮膚蒸發的熱量會增加熱。雖然用冷水降溫可能更快,但用冷水擦拭會讓人感覺更不舒服。不要用酒精擦拭,因為揮發后會被肺泡膜吸收,也可能被皮膚吸收,導致中樞神經系統中毒。
什么時候去醫院?
對于大齡嬰兒(尤其是3個月以上),醫生一般建議發燒12~24小時以上再檢查……因為即使是細菌感染和早期發熱,炎癥指標也往往沒有明顯上升,這很容易導致醫生無法準確判斷。但是,是否需要檢查,應結合兒童的年齡、臨床表現和醫生的體檢。
因此,對于3個月以上的嬰兒,如果一般情況良好,體溫下降精神良好,食欲沒有明顯下降,尿液不太少,發燒可在家觀察約1-2天,合理護理和使用退燒藥。當然,嬰兒越小,就越小,就越小心,如果有任何不確定的情況,你可以盡快去看醫生,讓醫生面對面,必要時進行相關檢查。
如果寶寶持續精神不好,或者發熱后2小時內再次升溫,或者24小時內再次發熱4次以上,超高燒(體溫超過41℃)、2-3天以上仍有反復高燒,或咳嗽劇烈、氣急、體溫正常時精神不好、面色不好、食欲不振、尿量明顯減少等情況。建議盡快帶寶寶去醫院。排除繼發性細菌感染、嚴重脫水或并發癥。
了解更多特別強調:對于3個月以下的嬰兒,或有高危因素的兒童(如化療后、長期激素治療、免疫缺陷等),建議盡快去醫院。因為發燒可能是嚴重感染的唯一跡象,因為對于小嬰兒或有高危因素的兒童。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