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名叫阿慶的人,擁有北京戶籍,堅決抵制“異地高考”。在博客上分先高考相關事宜,對北京高考知之甚多,認為放開異地高考,城市太擁擠……
新聞鏈接:
阿慶是北京人,從她算起,已是京三代。阿慶本身姓滕,只因為博客叫“春來茶館”的緣故,便在網上得來阿慶或阿慶姐的稱呼。
7年前孩子高考報志愿的時候,阿慶開始深入接觸北京的高考。后來便不斷有朋友找她咨詢高考報名事宜,阿慶干脆在網上開了個博客,把心得和經驗寫上去。如今她的博客已經成了教育名博。
隨著對北京高考了解的增多,阿慶認為北京高考現狀并不像外地人或者北京人表面看到的那么容易。“我承認,在北京的孩子如果想上一本,比其他地方容易,但是拔尖兒的時候競爭力更大,對手也更多,尤其是在競爭北大、清華等一流的高校時,北京本土孩子的形勢也不樂觀。”阿慶說。
終于有加V的替北京人說話了
阿慶最近在微博上和兩個人較上了勁,一個是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一個是軍事專欄作家趙楚。前者是推動教育權利平等、呼吁放開異地高考的主要專家之一,后者則是微博上的名人。
在阿慶看來,張千帆支持放開異地高考的文章中采用的數據頗多失真。趙楚則曾因為在微博上批評阿慶等反對異地高考的本地居民為有組織的民粹而引發兩人爭鋒。
在阿慶的微博上,經常會有對這兩個人的調侃,有網友為兩人起的外號,也有開玩笑說“誰逮著這倆人揍丫一頓”的言語。阿慶本身并不是專職從事教育工作,高考咨詢是副業,但現在投入到教育領域的精力甚至已經超過了本職工作。
今年三四月份,高考咨詢進入旺季的時候,一家門戶網站推薦了十大教育微博,阿慶的微博在列。在做一些答疑的時候,談到了異地高考問題。阿慶的觀點引來了一些反對異地高考的北京本地網友的關注,后來就有幾個網友找到她說,“終于有加V的人替我們北京人說話了。”
從呼吁放開異地高考以來,本地居民的意見一直是京滬等地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考量的重要因素,不過這種反對很少有公開的表達。阿慶說她之前也不知道有人在反對這件事情。
在網絡上,活躍著一批異地高考的反對者,多為年輕人,與北京國安足球隊的球迷群體有著高度的吻合,他們經常在國安足球隊貼吧討論或組織活動。
在微博上,這個群體有一個明顯的標識,統一的頭像設計:以綠色為背景的雙圓,圓環內寫著北京二字,下面是一個葉子上被咬出缺口的幼苗;圓環上面寫著“反異鬧、促文明、護文化”,下面標注,“求關注!我們有話要說!”
阿慶說,“異鬧”其實不是他們對那些為孩子爭取在京“異地高考”權利的非戶籍家長的稱呼,而是專指借機鬧事的人。
雖然標注了“求關注!我們有話要說!”,但這些反對異地高考的本地居民一般很少愿意站出來公開接受采訪,在他們看來,媒體大多是“一邊倒”地站在了外地家長那邊,他們不相信媒體能公正地報道他們的觀點。
10月18日,一則“京籍家長與非京籍家長在市教委信訪辦發生爭吵”的視頻出現在網上。這是支持與反對“異地高考”的雙方首次正面沖突。
當天,阿慶也去了教委。阿慶說,那天去了之后,她才和那些北京本地的年輕人第一次直接接觸,之前這些年輕人在網上就告訴她說,外地人老到教委怎樣,咱們怎么就不能去說說,表達一下自己的訴求?
另一個刺激他們決定到教委去的原因是,他們曾看到一個外地家長在電視上說,北京市民90%以上都是支持異地高考的。這些年輕人認為,真實情況不是這樣的,如果不發聲的話意見就沒辦法上傳。
“但是他們年輕人也說不出什么東西來,所以才找到我。”阿慶說。
阿慶坦承,一開始她也有顧慮,“沾了這個肯定會有人罵你。”她說之前正好也曾給教委打電話對他們工作表示不滿意,所以這次借機交流一下;其次也是要看著年輕人不要有一些過激的東西,雙方擺觀點、辯論的時候她也可以出面交流。
阿慶解釋說,當天她向教委提交的書面材料并沒有涉及到異地高考,而是關于北京高考填報志愿不平衡,希望教委的數據能及時發布。“我提的意見根本和異地高考沒有關系。”阿慶說。
這次京籍與非京籍家長在市教委信訪辦門口發生爭吵,帶來了媒體對異地高考問題的新一輪關注。此后,非京籍家長依然按照之前的節奏每周四去教委信訪辦咨詢異地高考進展,京籍家長則很少再現身。
在阿慶看來,首先是北京人比較隨性,對很多事情不是很在意,不屑于爭什么,再就是這些北京家長和外地家長爭取利益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北京這些家長只是盡職盡責而已,外地家長是有組織和紀律的,有資金支持。“如果你已經有職業、有孩子,讓你每周四定期去教委,你會去么,你哪有這樣的精力。”阿慶說。
對于一位患病的外地家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愿意用生命換女兒在北京的一張考桌,阿慶在研究一番后認為,“我多次在微博里發出問詢給她本人,但她對事實卻從不回應,所以我懷疑她沒有病也沒有上高三的孩子,她只是一個演員。”“我最討厭的就是拿些悲情故事說事兒博取大眾的眼球,讓人們憤怒,但如果是真事兒我也理解,如果是故事就太可惡了,遠超出我的道德標準。”阿慶說。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