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縣小讀書,她那個班共54名學生。對女兒,我希望她成績出類拔萃,小學畢業時能順利考上縣實驗中學。因此,我甚為重視女兒的教育培養。
我費盡苦心,不僅根據她學習情況制訂計劃購買書籍,還盡力推掉不必要的應酬,保證能在家輔導。盡管如此,女兒的成績始終與我期望的前10名相差甚遠,基本徘徊在中等,最多只是中上水平。開家長會時,我雖不因女兒的差勁而挨點名,也不因女兒的優秀而獲表揚,內心難免失落。畢竟,我付出太多太多了。
進入5年級時,女兒成績還是沒多大長進,我累了,并且感到失望。但又有些不服氣,女兒聰明伶俐,思維敏捷,又蠻配合我的家教工作,按理該大有進步的,為何沒有?其中必存在著制約進步的其他因素。
經過認真探索,我發現:面對自我需要的事,她總能自覺地去實施,并且不達目的不罷休,把事情做好;反之,面對別人要求干的事,即使去做了,也往往難以專心,很難達到目標。鑒于此認識,我覺得女兒學習是開展了,但所學的知識對于她來說可能覺得沒什么實在的用處,弄懂即可,成績自然平平,難以拔尖。
進一步分析后我又發現,在家教中,女兒的學習進度往往比老師的教學先一步。這樣,掌握了知識的女兒在課堂上常產生自我表現欲望。當老師每每課堂提問時,女兒均踴躍舉手,可老師叫的不是后進生就是優秀生,幾乎輪不到女兒。久而久之,女兒便沒了積極性,并覺得無所謂:反正老師不叫我答題,可聽可不聽。如此思維也就懶散起來。
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我主動跟女兒的語數老師溝通。我如此重視孩子教育感動了老師,他們答應今后課內課后多關注女兒。幾天后,女兒學習熱情即有了明顯提升,學習自覺無需督促,碰疑難問題時非刨根問底弄明白不可。我問她為啥這么認真?她說不弄懂不行,課堂上老師常提問。老師的關注使女兒精神集中,思維活躍,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九冊期末成績竟躍入段里前40名。如今,我女兒已被縣實驗中學錄取。
一個班級里,老師們的目光往往有意或無意地偏向于兩個極端:后進生與優等生。而處于兩者之間的中等生,則常常被忽視,成了觀眾生。這群學生,不吵事,成績也不很差,老師也不用花太多的心血,正因如此,中等生也就老是處于中等行列,難以進步。其實,他們當中的相當部分學生,如果能得到老師多一些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