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是人類最純潔、最無私、最珍貴的情感,每一個孩子無不享受著母親給予的幸福和快樂。但是,母愛是有分寸、有尺度的,過多過少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特別是在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條件下,在強調個性發展和獨立人格的教育環境中,母愛與現實教育的要求是有矛盾的,與孩子追求自立的愿望也是有沖突的。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母親,只有正確把握母愛的分寸,才能化解這種矛盾與沖突。
一、多蓄于心底,少顯于形表
在現實生活中,不同性格的母親其母愛的表現方式是不一樣的。性格開朗者,往往表達的方式比較直接,有時不分場合,也不顧及孩子的心理狀態,使母愛的表達非常豪放與率直。性格內向的母親,一般表達的方式比較含蓄。不同文化層次的母親其母愛的表現方式也不一樣,會有樸素與精細的差別。不論何種情況,都是正常的,無可厚非。但如果把母愛蓄于心,藏于情,而盡量少顯于形,過于直,那就會使母愛達到一種更高的境界。所謂蓄,就是要加強修養。母愛是母親的天性,有與生俱來的因素,但后天的修養是使母愛至善至美的重要過程。這就要求每個母親加強學習,積極提高文化素質,不斷陶冶道德情操。一個具有良好文化素質和道德情操的母親,才會真正理解母愛的真諦,才會賦予母愛更完美的內容和表現方式。
二、多施于幼小,少給予青壯
在孩子不同年齡階段享受的母愛應該有所不同,這是母親要把握的分寸。對處于幼小時期的孩子,大致相當于上小學之前,應該施于更多的母愛。孩子從嗷嗷待哺到咿呀學語,再到蹣跚走步,處在弱小漸長的過程之中,缺乏基本的認知能力、抗御疾病和外來傷害的能力,猶如一顆小草非常脆弱,經不住任何風霜雪雨的摔打。這個時期的孩子特別需要母親的精心呵護,一絲母愛就如一泓清泉,會無聲地滋潤著孩子的成長,母親也會從孩子快樂的成長中獲得精神愉悅和滿足。但孩子到了青壯年以后,就應該盡量減少母愛。這時他們已經有了自己人生觀和世界觀,有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自己也要承擔做父母的義務和責任了,如果母親總是覺得他們沒有長大,仍然無微不至的關照和喋喋不休的嘮叨,那只能適得其反,使母愛失去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三、多滲于行為,少掛于口頭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全詩的字里行間都飽含著母愛,感情誠摯深切。我們不難發現,這首詩通過慈母飛針走線密密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