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目睹這樣的情景:
一個孩子出來時穿著干凈嶄新的衣服,看起來對自己很滿意,但他很快就不在意這身新衣服,而是玩起泥巴,他蹲在地上,玩得興高采烈,自然,他那身新衣服保不住了,不過情況還不太糟,只是稍微弄臟了一點,但他母親發現時卻好像發現了世界末日,急忙上前去拍了他一巴掌,一邊數落一邊把他帶進屋。過了一會兒母親又送孩子出來,孩子已換了件干凈的衣服,可還在哭,滿臉的委屈。
10分鐘以后,那可憐的孩子又把衣服弄臟了,接著又出現了剛才發生的情景。
在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將為生活而痛恨自己的母親,而比這更糟的是,他還會痛恨生活。
大人們想當然地認為,應當教會孩子處處為大人著想,讓大人盡可能過安靜的生活。因此,培養服從、禮貌和恭順是十分重要的事。兒童的自由天性就被這種愚蠢的力量所扼殺了。他們在搖籃時期就被弄得毫無生氣,他們受到的教育就是拒絕生活。因為,他們年輕的生命就是一個漫長的否定,不要吵鬧,不要頑皮,不要說謊,不要不守規矩等等。
塞德爾茲博士認為,循規蹈矩的兒童,長大成人以后必然會成為俗物。他們的特征是很聽話,總是惟命是從,害怕批評,竭力使自己的舉動不違禮俗、不犯過錯;他們接受別人教給的東西,幾乎從不表示懷疑;之后,他們把嫉妒、恐懼和挫折全都傳達給了自己的孩子。這樣的人為數眾多,就散布在我們的周圍。
一次,塞德爾茲目睹了哈塞先生教育兒子的一件事:
那天,我從外面回來,路過哈塞先生的家門口。我看見他正在訓斥他的兒子。
“你是怎么搞的,把這雙剛給你買的新鞋弄壞了?!崩线h我就聽見了哈塞先生的說話聲。
“我在與其他的孩子玩的時候……被一顆釘子劃了一下……”哈塞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被釘子劃了一下!”哈塞先生生氣地說,“跟你說過不要去和那些孩子瞎鬧,你就是不聽。把鞋子弄壞了小事,弄傷了腳怎么辦?那會使你變成殘廢的。”
這時,我看見小哈塞難過得都要哭出來了,便走上前去。
“哈塞先生,”我笑著向他打招呼,“這是怎么回事?你瞧,我們的小哈塞多不高興呀!”
“他還不高興?”哈塞先生指了指手中的鞋子,“這個調皮的家伙把剛買的新鞋弄成了這個樣子。”
“是嗎?”我做出不在意的樣子,“我看這沒什么問題。一條小小的傷痕并不影響這雙鞋的作用和美觀,孩子嘛,給他講清道理就行了,何必那么過于嚴厲,”我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